【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 商鞅变法 学业分层
测评4 秦国的崛起 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 .旧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提到让有劳有功之人获得食禄,征召四方之士,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对士大夫群体的重视。
它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打击了传统的以世袭世禄制为主的旧贵族,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错误。
【答案】 A
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授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要取消贵族特权
B .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 .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 .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的措施,它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即由世卿世禄制转向军功爵制,故选C 项。
【答案】 C
3.(2016·成都高三摸底)阅读下面材料:
《战国策》在评论商鞅变法时说:“商君治秦,一法令至行”①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②。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③,兵革大强,诸侯畏惧④。
”以上评论明显有夸大之嫌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①体现的是商鞅立法,没有明显夸大,故排除A 项;结合史实可知,②是商鞅为打破变法阻碍采取的措施,故排除B 项;结合史实可知,③是用夸张的方式表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故选C 项;结合史实可知,④符合史实,没有夸大成分,故排除D 项。
【答案】 C
4.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
A.奖励耕织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军功爵制
【解析】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创造了一个能上能下、鼓励军民立战功的灵活用人机制,使一大批社会下层人物为获得军功而英勇作战,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答案】 D
5.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的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的叙述错误。
【答案】 D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
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
【答案】 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
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
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概括出措施有: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第(2)问,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即法律过于严酷;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材料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
……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文明进步的角度指出其深远影响。
【解析】第(1)问,回答商鞅变法打击旧贵族利益的创新措施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秦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的角度回答。
【答案】(1)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答三点即可)
(2)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影响: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答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亦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不得摘抄原文,逐条列出)材料中的“犹以务本”“王制遂灭”分别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为何能达到“国富兵强”的局面。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坏井田,开阡陌”“耕战之赏”“务本之故”分析概括;第二小问“本”指农业,“王制”指奴隶制度。
第(2)问,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材料二、三进行回答。
【答案】(1)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
含义:“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2)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加强统治;重农抑商,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风尚习俗领域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