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取图片和史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

(2)组织发动学生通过图书或网上查阅资料,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3)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
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董仲舒墓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重要人物。

他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58岁时辞官在家讲学著书。

朝廷每有大事,汉武帝便派人向他咨询。

75岁时病逝,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

其墓地在京师长安西郊,汉武帝每次经过那儿,都特意下马致意,因此董仲舒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他的学说为什么会受到汉
武帝的青睐?
新课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为什么说黄老之学适应了这一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兴盛时段
黄老之学什么时候在西汉兴盛?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三)名称由来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思想与道教的关系。

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

至汉初,文帝、景帝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迅速兴盛。

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上黄老之学研究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不老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

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碑争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术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这些条件和佛教传人的影响,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四)思想内容和特点
内容: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特点: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

它强调“无为而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阴阳家:“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但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以管仲、邹衍最为著名。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刘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

(五)影响
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六)地位丧失
1.原因: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问题探究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

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公羊姓氏与《公羊春秋》:公羊复姓出自姬姓。

春秋时,鲁国有位才学出众的人物,叫做公孙羊孺,他的后代子孙便取祖上名字中公羊二字为姓,称公羊氏。

战国时齐国名儒,孔子弟子卜子夏的高徒公羊高钻研《春秋》,作《公羊传》也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到汉初,他的玄孙公羊寿,邀集了研究公羊高的学者,辑录成《春秋公羊传》。

何休又作《解诂》十一卷。

阐发《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

公羊传是今文,盛行于汉武帝、汉宣帝之时,成为儒学“十二经”之一。

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春秋公羊传》逐渐少人研究。

到清代后期,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主张复兴今文经学,借用公羊传“微言大义”来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

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
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问题探究: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失火,董仲舒认为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许多重臣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

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
(1)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2)“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君权神授思想对汉朝巩固中央政权的特殊意义:从西周到秦朝,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但汉高祖刘邦,是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把《书经》里“王者受命于天”的思想,更具体地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指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

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提供了合法的根据。

因此普天下所有人,包括诸侯王都要绝对服从于皇帝。

“君权神授”便成为汉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

(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板书设计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三)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

“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四)思想内容和特点
(五)作用影响
(六)地位丧失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