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基坑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深基坑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起点里程为×××+×××,终点里程为×××+×××,全长149.0m,标准段外包宽21.8m, 站台宽12.0m,线间距15.0m,采用明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 1.2监测的重点 根据设计图纸中有关施工监测部分的内容,结合×××站的地理位置、基坑的开挖深度及车站的设计特点来考虑,我们认为监测重点为监测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地面建筑裂缝、地下水位、墙身变形支撑立柱沉降等方面监测。 1.3工程地质情况简介 根据地质调查和钻孔揭露,场区表层分布第四系全新统(Q4),其下依次为全新统冲积层(Q4al)、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层(Q2al),第四系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主要为白垩系神皇山组(Ks)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偶夹粉砂质泥岩或砾岩。 2、目的 规范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作业行为,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监控测量到位,确保深基坑开挖施工安全受控,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3、适应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开挖深度30米内,不需要提前进行基坑降水施工,杂填土至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无降水条件下的地铁车站明挖深基坑开挖监控量测施工,。 4、编制依据 4.1×××轨道交通×××标段合同文件,×××站监控量测设计图纸、围护结构设计图纸; 4.2×××站所处的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实际情况; 4.3相关量测的规范、标准以及公司之前监控量测施工经验; 4.4通过批复的深基坑施工方案等。 5、技术标准及要求 5.1本标段×××站主体围护结构设计图纸 5.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修订版; 5.3《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 5.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 /T8—97; 5.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5.6《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6、建筑物、管线和其他项目的前期调查 6.1临近建筑物调查方法 6.1.1对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各建筑(构筑)物的有关材料、状况和既有的损坏、变形等作详细的记录,填写调查表,并由建筑物业主签字认可。 6.1.2拍摄影响范围内每栋建筑物的街道正视照片,放大为4×6寸的光面彩色系列照片。 6.1.3拍摄影响范围内建筑物每一处缺陷的详细照片,并按显示其位置的示意图或说明进行顺序编排。 6.1.4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的内外构件包括表面修整、维修保养情况进行调查,摄影资料应包括各种缺陷和裂缝、湿斑、抹面脱落和其他损坏。 6.1.5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主要结构的裂缝、开裂和磨损的混凝土、外露和锈蚀的钢筋等,应进行重点拍摄,并显示其位置。 6.2 管线调查结果 项目部进入施工现场后,对现场的管线进行摸底调查结果列出。 6.3建筑物调查结果 项目部进入施工现场后,对深基坑开挖的周边的建筑物进行摸底调查结果列出。 6.4其他调查项目 6.4.1降雨量:从有关部门收集有关资料,总结该区域每年、每季度降雨量的分布情况。 6.4.2温度:测量施工区域内地下温度、地表温度、监测点附近的温度调查,并进行统计。 6.4.3人流量、车流量:调查高峰期及不同时段道路上车流量和行人数量。 在调查期间,同时对所有项目的资料进行收集、测量、统计,并综合存入监测管理系统,以便给后续监测、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 6.4.4天气预报:及时与当地气象部门取的联系,以取得科学,准时的气象资料,指导施工。 7、施工监控测量 7.1监测目的和范围 7.1.1为了实施对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掌握地层与围结构体系状态,及施工对既有建(构)筑物的影响,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及时确定相应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和既有建筑的安全。在地铁施工期间,并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及环境安全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7.1.2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指导后续工程的施工。 7.1.3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经验。 7.1.4根据设计图纸中有关施工监测部分的要求,结合车站的地理位置、基坑的开挖深度及车站结构形式的特点,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监测重点为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支撑轴力、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地面建筑裂缝、地下水位、墙身变形、支撑立柱沉降等方面监测。 施工中在保证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附近建筑物及不能迁移的地下管线正常使用。 7.2监测组织与程序 建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总工程师为直接领导,由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器具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快速、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同时与预测的数据进行对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 7.3监测项目及使用仪器 为确保施工期间结构及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结合车站和区间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特点,确定监测项目和使用的监测仪器。 车站监测项目主要包括: 1、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2、地表沉降;3、支撑轴力;4、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5、地面建筑物裂缝;6、地下水位;7、墙身变形;8、支撑立柱沉降。 具体监测项目及使用仪器见表7.3-1,表7.3-2如下: 7.3-1 监测项目数量汇总表 序号 监测 项目 方法及 仪器 测点布置 量测频率 量测精度 监测项目报警值

必 测 项 目 1 地下连续墙水平位 移 全站仪 共约布设20个点,测点平均间距20米 基坑开挖期间1次/天,基本稳定后1次/2天 1.0mm 见预警值参照表 2 地表 沉降 水准仪 围护结构周边土体 基坑开挖期间1次/天,基本稳定后1次/3天 1.0mm 3 支撑 轴力 轴力计 每层布置12个断面,共计60个 1次/天 ≤0.5/100(F.s) 4 地面建筑物沉降倾斜 全站仪 水准仪 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每建筑物布置不小于3点 1次/15天 1.0mm 5 地面建筑裂缝 裂缝测量仪、游标卡尺 3倍基坑深度范围内、每建筑物布置不小于3点 基坑开挖期间1次/2天,基本稳定后1次/5天 0.5mm 6 地下 水位 水位管 水位仪 测孔平均间距40米 降水期间1次/2天 5.0mm 7 墙身变形 测斜管、测斜仪 共布设20个点 基坑开挖期间1次/天,基本稳定后1次/3天 1.0mm 8 支撑立柱沉降 水准仪 不少于立柱沉降的20% 开挖前期1次/2天 1.0mm 7.3-2 施工监测仪器汇总表

类别 设备、仪器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监测仪器

全站仪 套 1 与测量组共用 电子水准仪 套 1 与测量组共用 钢卷尺(3m/5m/30m) 把 2/2/1 与测量组共用 铟钢尺 把 2 与测量组共用

计算机 台 1 轴力测量仪、轴力计 台 2/60 裂缝测量仪、游标卡尺 台/把 1/4 水位管、水位仪 台 20/1 测斜仪 台 1 7.4监测组主要人员组成

监测组人员主要由项目部派出参加过业主组织的关于监测培训学习的人员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其他组员亦由项目部施工经验较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人员组成见表7.4-1。 表7.4-1 监测组主要人员配置表 序号 姓名 职称 拟任职务 1 ××× 工程师 组长 2 ××× 测工 组员 3 ××× 技术员 组员 4 ××× 技术员 组员 5 ××× 技术员 组员 7.5车站施工监测布置、控制网的布设以及相应工艺流程

7.5.1 监测点布置原则 7.5.1.1按监测方案在现场布设测点,当实际地形不允许时,可在靠近设计测点位置布设测点,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原则。 7.5.1.2为验证设计参数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信息,以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7.5.1.3地表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应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7.5.1.4深埋测点(结构变形测点等)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能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7.5.1.5各类监测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机结合,力求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7.5.1.6监测点的埋设应提前一定的时间,并及早进行初始状态的量测。 7.5.1.7监测点在施工过程中一旦破坏,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测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确定开挖参数

监测数据图表、曲线分析、预测

开挖测量与监测

异常监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

停止监测监测对象达到稳定标准正常开挖加密监测

地面建筑物、管线加固险情预报

初次开挖地面监测

沉降、位移、倾斜与基坑开挖关系

监测数据图表、曲线分析预测

定期监测

地面建筑沉降、倾斜、裂缝

地表沉降

地下管线沉降、位移

基坑开挖

监测成果报监理工程师

图7.5-1 车站施工监测施工工艺流程 7.5.2监测控制网的布置。 高程起算点的布设2倍基坑深度以外便于重复测量,并且要通视良好、稳固、能够永久保存的地方或建筑物上,该项目布设4个高程控制点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以×××站地铁车站工程高程点数据为起算依据,按二等水准观测方法进行施测,构

成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小于±4.0Lmm (L为水准路线长度,km),基准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个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每季度或半年复测一次。 8、监测手段及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