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1、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
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妈的”》《论照相之类》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3、“贬锢弊常取类型”①“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二丑艺术》“二丑”《一点比喻》“带头羊”《“题未定”草(二)》“西崽”《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书信3605》“革命工头”《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扑空》“洋场恶少”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4、主观性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
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神圣哲学的戏谑化。
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
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圣。
《理水》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
名词解释:《呐喊》《呐喊》1923年由新潮社作为该社"文艺丛书"之-出版。
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初版时收入15篇,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彷徨》《彷徨》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为鲁迅自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
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
《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野草》1924年9月--1926年4月期间,鲁迅在《语丝》上连续发表了23首散文诗。
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出版,增写《题辞》一篇。
总题名为《野草》。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
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一.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包括《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把握鲁迅小说的高度成就,可以用鲁迅自己的两句话: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
前一句指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后一句指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一)"表现的深切"一-独特的题材、眼光(视角)与小说模式。
A、题材方面: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
鲁迅创作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所以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B、独特的眼光(观察视角):重在表现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精神病苦,以及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拷问"。
C、小说模式: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即"看/被看" 与"离去--归来--再离去"。
(二)"格式的特别"--在小说叙述形式、艺术手法、艺术表现、艺术风格、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方面"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鲁迅《呐喊》、《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二.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①注意人物刻画。
运用白描和画殿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范爱农、藤野先生,长妈妈等。
②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记事怀人饱含感情,常有凝练而感情浓郁的抒情或议论文字,在往事追叙中杂以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嘲讽。
③文体多样,文笔朴实优美。
或重在写人;或以记事为主,或夹叙夹议,杂以杂文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