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发肺内结节影像诊断

多发肺内结节影像诊断

多发肺内结节影像诊断发表时间:2012-03-23T10:11:48.6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兴伟[导读] OWR病人提示有单发肺A VM的症状包括肺实质出血或脑内病变的相应症状。

张兴伟(黑龙江省漠河县人民医院 165300)【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164-02 【关键词】多发肺内结节影像诊断一、肺转移瘤1.肺转移瘤的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发生部位为乳腺,肾,结肠,前列腺,头颈部与肺自身。

2.转移结节常位于胸膜下与肺的基底部,原因是这些部位血流丰富(高达肺尖的3倍)。

3.空洞性转移瘤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

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发生部位为宫颈与头颈部。

结肠癌是引起肺内空洞性转移性腺癌的原发肿瘤。

4.钙化性或骨化性转移瘤的原发肿瘤常为骨肉瘤与软骨肉瘤。

5.血管性原发肿瘤,如绒毛膜癌与腺癌的转移瘤可边界模糊。

6.CT扫描,特别是螺旋CT扫描,可较X线胸片显示更多的结节。

CT扫描也可更好显示钙化与空洞。

7.在CT影像上,可见到血管直接进入结节。

此种表现称为“供血血管”征,提示为血源性转移。

二、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曲霉菌病有三种不同的临床表现:腐生型,变态反应型与侵袭型改变,依患者免疫状态不同而病变形式不同,从高免疫状态,到正常免疫状态,到低免疫状态(侵袭型改变)。

2.腐生型改变包括在已有的空洞内菌丝聚集。

病灶常称之为足分枝菌肿,或“霉菌球”。

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为正常的。

譬变态反应型改变,也就是所谓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典型病变伴有哮喘与嗜酸细胞过多症。

其X线影像表现为中心性支气管扩张与管腔内黏液栓塞(指套征)。

3.侵袭性改变发生于严重免疫抑制病人;其特征为血管的侵犯。

患者包括有血液病的病人,特别是白血病与淋巴瘤的病人器官移植病人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病人。

4.侵袭型肺曲霉菌病最常见的X线影像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单发或多发肺内结节或阴影。

粟粒状或弥漫性小结节型改变较少见。

5.肺内结节发生于先前正常的肺实质并缓慢增大。

中性粒细胞减少看来可能是促使结节生长的实际因素。

恢复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如白血病病人),结节常沿其外缘形成空洞,形成一相对非特异性的表现,称之为“空气新月征”。

6.CT扫描可显示X线胸片上不明显的结节。

CT亦可显示结节周围毛玻璃状高密度的晕,为一相对非特异性表现。

有一定临床表现时,晕代表了出血性坏死,常为明显空洞性改变的预兆。

三、多发性肺内血肿1.肺血肿通常发生于胸部钝性为主的创伤或穿刺伤后。

2.肺血肿的机制为肺实质的剪切伤伴肺撕裂伤。

充满气体的撕裂称之为“肺气囊”,而“血肿”为充满血的撕裂。

3.由于周围肺实质的阴影,在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内可看不见肺血肿。

4.肺血肿的消散常需要数周到数月;血肿常常是创伤的唯一晚期表现。

5.在胸部X线片上,肺血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边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

病灶直径通常小于5cm。

CT显示病灶更清晰。

6.常采取保守的方法治疗病变。

四、结节性肺淀粉样变性1.淀粉样物质是一种蛋白质,用刚果红染色,在偏振光下呈绿色双反射光。

2.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与多发骨髓瘤导致全身性疾病。

反应性全身性病变则常由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结核引起。

3.全身性淀粉样变性可表现有肺受累,而限局性或单发性淀粉样变性可发生于肺,心脏或肾脏。

4.多数淀粉样变性的病人X线胸片可正常。

偶尔,X线胸片可显示间质影像增多。

5.原发性肺淀粉样变性为一罕见疾病,其发生形式有三种:气管支气管型,结节性肺实质型,与弥漫性肺实质型或肺胞间隔型。

6.典型的气管支气管型病变引起弥漫性不规则的大气道狭窄并可导致阻塞性肺不张。

7.弥漫性肺实质或肺泡间隔型病变,肺内淀粉样物的沉积常分布广泛,累及小血管与肺间质,同时,可有多灶性淀粉样物的小结节。

弥漫性肺实质或肺泡间隔型淀粉样变性最为少见,但其临床意义最明显。

与其他两型淀粉样变性相比,弥漫性肺间质型淀粉样变性的病人更易死于呼吸衰竭。

8.弥漫性肺间质或肺泡间隔型淀粉样变性的X线影像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弥漫性间质或肺泡性阴影,一旦出现,很少随时间改变。

异常区域可钙化或显示有明显骨化,但后者罕见。

弥漫性肺实质的异常主要为结节,但也可见到弥漫性不均匀的阴影。

五、多发脓毒性血栓1.多发脓毒性血栓可在感染性物质经血液播散到肺后发生。

2.脓毒性栓子最常见的来源是静脉吸毒者三尖瓣心内膜炎;中心静脉导管与手术器具感染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与肺炎球菌。

4.通常要通过血液或导管头的细菌培养来证实诊断。

5.最常见的X线胸片表现为多发性,以胸膜为基底的,圆形或楔形肺实质阴影,好发于肺基底部。

因为肺底的血液灌注更丰富。

6.在X线胸片上,依慢性程度不同,病灶常表现为不同时期的空洞。

而在CT扫描上,多达50%的病灶显示为空洞。

其表现与Wegener 肉芽肿相似。

临床表现有助于区别这两种病变。

7.CT扫描可显示进入肺实质阴影内的血管(供血血管征),提示为血行性来源的病变。

六、结节型结节病1.结节病为一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多器官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包括皮肤,骨,心脏,眼,脑脊膜与肺。

病因不清。

2.胸内结节病变最为常见。

近三分之一结节性病变的病人最终发展为肺实质内病变。

3.在X线胸片上,约80%有肺实质病变的病人可见网合结节影,为最常见的肺实质病变表现。

实变型(肺泡型)改变见于约20%的病人。

4.组织病理上,肺泡型的改变是由间质内结节病压迫肺泡或直接填充肺泡引起。

5.2%的患者X线胸片可见结节型结节病。

典型的结节为边缘不清、多发,其直径可达5cm或更大。

6.CT扫描可显示结节内的支气管气相影。

明显的结节空洞罕见。

7.大多数结节病的病人,结节的预后各不相同。

结节可持续存在,也可消退。

七、Wegener肉芽肿病1.Wegener肉芽肿(WG)的特征为上、下气道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弥漫性小血管血管炎与限局性肾小球肾炎。

2.WG的病因不清,但其可能反映了一种自身免疫的异常。

3.如果仅有肺部受累,则称之为“局限性”WG。

4.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0到60岁,男性略多见。

5.大多数病人细胞浆抗中性白细胞胞浆抗体试验(cANCA)阳性。

6.典型病变X线胸片显示一个到数个边界模糊的结节状肿块,直径2到4cm,高达50%的病人可见空洞。

结节状肿块看上去处于不同的发育期:较新较小的阴影与较大,较陈旧的空洞性病灶(尤其见于不同时期的检查)。

7.一些病人可表现为局灶性或广泛分布的肺内阴影。

WG其他的表现包括弥漫性肺出血,气管狭窄,声门下狭窄与胸腔积液。

八、类风湿结节1.肺内类风湿结节为一渐进性坏死性结节,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之一。

男性多见。

2.结节在病理上与皮下组织内的结节相同。

3.典型的肺内结节见于进展期类风湿关节炎。

4.类风湿性肺内结节通常无症状,然其偶尔可破人胸膜腔,引起气胸。

5.类风湿性结节在X线胸片上通常表现为一个到数个结节,常有胸膜下发生的倾向。

6.类风湿结节与煤矿工人尘肺合并发生,称为“卡普兰综合征”。

九、卡波西肉瘤1.在艾滋病流行之前,卡波西肉瘤为一少见、无痛性肿瘤,仅在犹太人中或地中海区域发生。

2.艾滋病相关的卡波西肉瘤侵袭性很强,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

3.同性恋与异性恋人群中均发现艾滋病病人患有卡波西肉瘤。

病原认为是性传播病毒。

4.卡波西肉瘤主要累及皮肤,然而肺,胃肠道与淋巴结亦为受肿瘤累及的部位。

5.几乎所有的卡波西肉瘤病人的皮肤均有受累。

6.卡波西肉瘤在X线胸片上的阴影,较卡氏肺囊虫肺炎更粗大,更不均匀。

阴影常自肺门放射状分布,可相互融合,形成边界不清的结节。

7.胸腔积液常见。

可有淋巴结肿大,但通常淋巴结肿大不明显。

8.CT扫描可更清楚地显示肺卡波西肉瘤在肺门周围与支气管血管周围的分布。

十、多发肺动脉畸形1.肺动脉畸形(AVM)是由肺动脉与肺静脉直接交通造成的。

2.近50%的肺AVM病人患有Osler-Weber-Rendu(OWR)综合征;而25%的OWR病人有一处或多处AVM。

3.Osler-Weber-Rendu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OWR也称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管扩张症”,其他表现包括皮肤与黏膜的毛细管扩张症。

5.尽管推测AVM在人出生时即存在,但在成人之前通常并无症状。

6.OWR病人提示有单发肺AVM的症状包括肺实质出血或脑内病变的相应症状。

也可发生胃肠道毛细管扩张出血。

7.OWR的影像表现与单发肺AVM相似,但常可发现有多发病灶。

8.单发或少数病灶的栓塞治疗有效。

如果多发病灶限局于肺的一部,则需要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1]黄福气,陈钦,陈义辉.肺内小结节三维重建的表现及临床意义[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年01期.[2]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84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