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

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

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

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

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

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11城市社会问题实质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又称城市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

P188
二、简答题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P20
(1)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
(2)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
(3)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
(4)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
2.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P21
(1)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
(2)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3)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4)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
3.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特点P30
(1)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过程;
(2)欧洲城市的发展完成了由“城”到“市”的转变;
(3)城市功能分化;
(4)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4.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的比较P34
(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

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如果说欧洲中世纪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那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则是对农村的强取豪夺。

5.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P41
(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
(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
(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
(4)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
(5)城市规模与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

6.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P42
(1)国际化
(2)集群化
(3)分散化
(4)生态化
(5)人本化
(6)知识化
7.沃思具体描述城市的基本特征?P53
(1)人口密度大以及人口在文化和职业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城市生活中需要正规的控制结构,必须有强化的法律系统和管理系统;
(2)千差万别的人口,是专业化生产的前提,而专业化总是以“特殊利益”为基础形成人类关系的,沃思称这种关系为“社会裂化”
(3)城市在经济力量(如级差地价)和社会过程(如种族、道德差异)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下导致地域分化,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邻里和街区,沃思把这种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区域的过程成为“生态专业化”
(4)城市人口的高密度、高流动性和异质性对社会心理有很大影响。

8.城市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P67
(1)尺度最小,所有的场所都可步行抵达,社区的人们彼此容易相识;
(2)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又机会参与更大范围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或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
(3)街区的格局应该是混合型的,以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
(4)居住与工作机会应保持合理比例;
(5)要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
(6)要有鲜明特色的街区建筑。

9.结节点形成的四种情况?P86
(1)由城市生长核发展而成;
(2)由某些地理位置的特殊效应吸引而成;
(3)由大型公用设施派生而成;
(4)居民小区的认为布点。

10.结节运动与均质运动的关系?P87
11.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变化特征)?P116
(1)家庭规模正在不断小型化;
(2)家庭类型也日益核心化,三口之家和二人世界成为家庭的主体形式;
(3)家庭形式更为丰富,单亲家庭、无子女家庭、非婚家庭等形式渐趋增多
1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社会组织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的方面?P121
(1)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弱化;
(2)新型城市社会组织和机构迅速发展;
(3)社区功能得到强化与完善;
13.转型期的城市社会分层的四个特点?P126
(1)城市社会分层的层次非常丰富;
(2)社会阶层结构发展失衡;
(3)各阶层关系紧张;
(4)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活动越来越活跃
14.中国城市中间阶层的基本特征?P127
(1)职业构成以各种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各级政治和经济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分;
(2)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待遇,一般明显优于体力劳动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对劳动过程的直接控制权;
(3)他们的政治态度、生活方式、个人素养、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与普通体力劳动者有着明显区别,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
(4)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拥有一定发言权和影响力。

15.转型期我国城市代际流动的六大特点?P131
(1)城镇范围内代际流动的比率相当高,传统上的“子承父业”有了极大的改变,高达60%~70&的人从事着与父辈不同的职业;
(2)城市中流动总趋势呈向上流动,即从事脑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大,而从事体力型职业的人数比重越来越小;
(3)各社会阶层在社会流动上各有其特征;
(4)工人阶层的流动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代际间的世袭率很高,而流入率很低;
(5)各阶层子代的流动机会是不平等的;
(6)流动中出现无序和越轨。

16.城市文化的特殊属性体现在?P168
(1)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
(2)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3)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辐射性;
(4)相对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

17.城市社会问题的治理原则?P191
(1)整体性原则;
(2)协调性原则;
(3)特殊性原则
三、论述题(材料分析类型,四选二,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四个话题:
城中村,二代民工,贫富差距,住房。

判断标准:(写在论述题最前面)
1:现象对社会上的人造成的影响;
2:现象是社会上的人不希望发生的,与常规不符;
3:现象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控制改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