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4.城市社会学的含义是指社会学中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5、城市型状态的主要特征城市性状态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沃思1938年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都市性状态》一文中提出来的。

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为:⑴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各种各样的职业结构;⑵有复杂的社会流动性;⑶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⑷人际接触有较强的匿名性;⑸城市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方式;⑹城市居民的道德行为呈现较大的差异,居民容忍意识较强。

6、了解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的影响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 School)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主要观点: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范秩序的解体。

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所替代。

2.亚社会派(The Subsocial School),亚社会派又称人文生态学派。

基本观点:社会的变因是“非个人情感竞争的结果”。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空间位置,是由城市亚文化社会各种因素确定的,人类在生物亚社会压力下被迫作出种种反应,人类竞争等行为就是这种亚社会压力和动力作用的结果。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

主要研究:居民如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

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

生存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多样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4.经济学派(The Economic School)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活动的产物。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为工业与服务业。

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 School)主要观点: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人性的尺度。

城市是人造的,但城市又制约人的生活。

工业城市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他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6.技术学派(The Technological School)主要观点:从技术角度研究城市空间位置、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关系,城市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强调技术进步对城市的作用,认为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交通网以及城市的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大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住宅分布与交通网密切相关,他们往往忽视非技术性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

7.价值取向学派(The Value-Orientation School)主要观点:强调非经济、非技术和价值观对城市结构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影响。

主张应以社会或文化的价值观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依据。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形成了城市与城市的差别。

东西方城市景观差异性,是与东西方不同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8.社会权力学派(The Social Power School)主要观点:将社会变化中的权力作为一种独立起作用的因素来分析对城市形成的作用。

社会权力是地域共同体或国家各团体所掌握的起作用的一种力量。

城市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作用于城市规划,使不同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表现出差异性。

7.个性系统的组成个性特征包括固定的心理品质和流动性的个性特点①定势体系(态度系统):具有调节行为功能及选择影响的作用;②动机系统(需要系统):具有发动与维持行为的功能及行为方向的作用;③自我态度系统:具有自我调节个人行为的作用8.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含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类型: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区分:先赋角色、自致角色(成就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根据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9.社会角色的失调⑴角色冲突:①角色间的冲突②角色内的冲突⑵角色不清⑶角色中断⑷角色失败10.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类型1、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⑴遗传⑵环境⑶学习⑷目标动机2、人类社会行为类型:按社会后果分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11.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至少发生在两个人之间。

(2)只有发生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行为才存在互动。

(3)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4)并不仅仅只发生在面对面的场合(5)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

(6)社会互动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

12.社会互动的情境:1、规模情境:⑴二人关系⑵三人关系⑶多人关系2、目的情境:⑴熟悉情境⑵工作情境⑶社交情境3、关系情境:⑴情感关系⑵工具关系⑶混合性关系4、空间情境:⑴自然空间⑵社会空间13.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社会互动的维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性质。

如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利益关系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1、合作2、竞争3、冲突4、强制5、顺从与顺应14、人的社会化理论1.“镜中我”(库利)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映而形成的自我的概念‘2.角色扮演(米德)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3.埃里克森8阶段4.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15、社会化的含义、内容、类型及主体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1、生活技能社会化2、行为规范社会化3、生活目标社会化4、角色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6、个性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成人时期)、4.逆向社会化(老年社会化)、5.再社会化社会化的主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同龄群体⑷工作单位⑸邻里与社区⑹大众传播媒介16、社会化的生命周期⑴儿童期特点:儿童主要靠感觉、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儿童期具体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⑵青年期特点:青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易导致自我认同危机。

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不清,所作所为与社会的角色期待不相符合→应及时化解,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如青少年宫、校外辅导站、失足青少年帮教组等。

⑶成年期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个人继续学习社会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主要任务:继承、传递、创造⑷老年期特点:生理——衰退状态心理——自我认同弱化,思想言行趋于保守角色转变——退出职业活动;祖父母;丧偶17、社会化的具体内容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民族社会化、4.法律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18.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差异⑴初级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无论是邻居、儿童游戏群体,还是朋友圈子都是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形成的。

社会组织:如工厂、商店、机关、学校等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⑵初级群体成员对其活动的全面参与性;初级群体活动:个人将自己的个性全面投入进去,可以表现出自己全面的个性、深厚的感情、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

其成员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而存在。

社会组织:很难考虑和照顾到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

⑶初级群体成员互动的自觉性;初级群体: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个人的自觉性起着更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