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曲线绘制
calfstone
任何科学实践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支撑。
在这个意义上讲,经验有时候是一种误导。
在寻求某个困扰自己的问题答案的时候,我提倡用理论支撑的观点来表达自己和说服自己。
任何的盲从和权威都是不可取的。
标准曲线的做法问题也是如此。
1、标准曲线的本质。
标准曲线是标准物质的物理/化学属性跟仪器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标准曲线的目的是推导待测物质的理化属性。
如果有不需要标准曲线的方法,比如绝对校正,我想大家都会高兴。
2、标准曲线的适用性。
这是做标准曲线的重要前提,这个问题实际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我的样品的仪器响应能否用我们所建立的标准曲线来推导其理化属性?答案建立在仪器响应的特异性和标准系列和样品的匹配性上面。
一方面我们总是力求仪器的响应对于标准和样品是一视同仁;同时我们也要求我的样本跟标准基体匹配。
所以最好的标准是基体匹配标准,最好的标准曲线是工作曲线。
这样,我们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分析要求标准曲线和样品同批测定(除非经过实验,标准曲线的变化不大),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做大批量检测的时候要插入QC检验样本,以考察仪器的稳定性。
即使在任何信息未知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做我们的分析测试的(要不,我们都失业了),因为大家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做,要错大家一起错;同时也因为我们相信伴随科学的进步,我们所测试的结果的准确性就越接近真理。
3、简单的标准曲线----单点校正。
对于分析成本高的测试,单点校正是不得以的选择。
现在应用最多的是色谱分析,很多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都采用单点校正,实际是建立在色谱分析的高选择性上面:我们的空白一般都很小,我们的线性一般都很好。
在有这么多验前概率的支撑下,色谱分析中大量的单点校正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但单点校正要丢失很多的信息量,这个信息量就是不确定度。
4、标准曲线的点的分布。
从不确定度理论推算样本的不确定度时,有二个重要的结论:一、标准曲线的重心点处,所查出来的样品不确定度最小。
二、标准的点数越多,样品的不确定度越小。
基于这两个结论的标准曲线的做法应该是:在样品浓度的附近尽量的多布标准点。
点做多做少,点分布如何,影响的是标准曲线所查出来的样品的理化属性的不确定度。
好的测量应该是不确定度小的测量,这在判断样品的结果是否超标或符合限值的时候至关重要。
bingfan56
国标方法的话一般是五个点(不包括零浓度);
一般以检出限的5~10倍为第一个点,以后根据1倍(或接近一倍)递增,最高浓度是最低浓度的10~20倍为宜。
当然,要根据仪器的灵敏度来调整。
一般方法要求线性大于0.99,其实〉0.99是判断是否为线性相关的一个标准,实际应用中线性〉0.999才是比较理想的。
线性在0.99到0.999之间的监测结果只用接近最高浓度一半(中间浓度)的位置才比较准确,如果线性大于0.999的话,在整个线性范围内都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如果检测的线性不好,可以减少标准的覆盖范围,将标准的浓度调整到待测样品浓度附近,这样结果也是非常准确的。
例如,样品的浓度约20ppb,但在0~50ppb范围建立标准曲线,但线性非常不理想,这时可以将标准范围调整到15~25ppb之间,作五个标准。
loacao
1.范围:如前面的朋友们所说不能跨度太大,因为标准曲线的高浓度延长线通常是曲线,那样定量会不准。
最小点当然可以从LOQ开始。
2. LOQ:对于样品中所含待测物浓度接近或低于最低定量限的,应用LOQ单点校正(欧盟QC规定)。
3. 线性r:对于R值,欧盟没有明确说明,一般质谱中定量用0.99以上才可以接受。
4. 点数:三个以上,多者不限。
目前大家都按照梯度配制,是因为便于逐级稀释标样。
5. 原点:一定要注意,标准曲线不一定过原点,尤其是无法获得基质空白的时候。
6. 是否单点校正:一般的说法是通常仪器稳定,认为曲线稳定,所以省略为单点校正。
根据欧盟的QC,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注意,每隔一定时间考察一下曲线的稳定性。
zhyan
1。
标准曲线要在常用浓度范围。
2。
窄的区间,对测试来讲越有利。
3。
一定在线性范围内。
4。
点的分布要均匀。
cuiyanhu
一.线性关系.现在一般都是用软件.一般要求在0.99以上
二.标准品.一般加上空白.要求在5个点以上(不是越多真好,在五个或六个就可以)(可用二倍或三倍的梯度来选点)
三.IC50要正常
四.曲线的拐点数:三个以内为正常.二个比较好一些
五.校准:可以跟据上边的一些参数.看看那个点远离了,可进行单点校准.
六:分析结果:在求将报测定的结果分布于曲线的第二个点以后,第四个点之上
第曲线的前边或后边的变异比较大,对做重复实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