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1

新城市主义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温饱,舒适,便捷成了更多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建筑师,规划师及各行各业热心人士的努力尝试,一种全新的,以营造一个绿色,便捷,舒适的城市为目的的城市理念孕育而生,那就是新城市主义。

1.定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其核心人物是Peterkas。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

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2.历史缘由2.1问题的出现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因为战争的创伤,加上工业革命以后的锐气也逐渐下滑,城市发展基本停顿在战前,城市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美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暴利,在这种暴利的支持下在西方独树一帜,经济发展也非常快,政府倡导并提出一家一房一车的所谓美国梦,对美国的郊区化城市形态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小汽车在家庭中普及了,让美国人原本就厌恶城市环境向往乡村生活方式,注重个人私密空间理想模式创造必要条件,表明美国人觉得乡村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理想模式。

1949年,出现了第一个城市郊区化的例子,郊区独门独户的住宅,提供中青年的新生活,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理念。

城市郊区化,在历史上标志着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聚集为主的理想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现代化从这以后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后出现所谓的整体的郊区化现象,人们除了工作以外,宁肯放弃城市的一些其他游乐条件和机会,也要搬到郊区去住,通过高速公路每天通行于家庭与城市之间。

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就出现了城市居民、工作单位外移,出现边界城市,就是这些工作单位和居民移到郊区以后,郊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功能。

这种从外城变成一个带有一定城市综合功能的地区就叫做边界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目前,大量出现了远郊,出现了跳跃式的城市远郊,就是从城市外围出现了很多小城市,这些城市都是自发出现的,不是有人专门去规划的,就是有规划的话,也是一个开发商做一小片然后逐渐吸引很多人过来,出现了城市郊区化的现象,郊区化没有得到控制。

2.2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当时郊区化泛滥的情况,新城市主义开始出现。

新城市主义的作法是大片的城市郊外自然森林,把人的居住和自然地带结合在一起。

郊区化虽然满足人们接近自然和乡村以及改善私密性,但实际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矛盾,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很少接触,对于邻里相互交往关照的社区联系降低到最低程度,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被私人住宅代替了,在郊区都是一样的小房子,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人们在社区很难找到归宿感,或者自己个性的东西。

大面积的开发造成大量的森林砍伐,土地滥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人们每天在路上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上下班,回来以后吃饭,跟孩子逗一逗就睡觉了。

所以,整个生活都跟过去不一样了,大部分人特别是一些思想比较活跃的人觉得这种生活状态不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城市郊区化现象进行反思,开始了新城市更新运动,注重城市中心衰落趋势的扭转。

存在各种各样社会矛盾的人们开始聚集起来表达对郊区化的整个设计、规划、生活状态和社会结构,探讨一些新的路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有很多人在尝试人的尺度,以人的活动能力,走5~10分钟的距离作为一个半径来规划项目,以人能走的距离作为规划城市组团的基本依据,有人专门研究街道,研究商业怎么做,目标都是改善郊区化的状况,并不是真的要建立一个城市,是为了改善郊区。

在80年代末期时,美国加州有一批年轻人发表一些言论和写一些理论文章代表新的思维方式。

1993年,大家聚在一起召开了所谓的新城市主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开的很成功,把总部定在芝加哥。

确定每年的六月份在一个合适的城市召开一次全体大会,每次讨论一个主题,特别是1994年在洛杉矶,发表了著名的纲领性文件,也就是新城市主义宪章,主张恢复现有城市中心和城镇,强调都市区内协调发展,改变现有的郊区外貌,保证自然环境,尊重历史岁月,这是总的原则,还要强调城市应该建造合理的有效的空间结构,道路骨架,布局比较合理有效的城市空间,保持长期的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健康。

规划遵循的原则还包括人口和功能的多样化。

美国这些努力的共同目标是对郊区化这样一个现象,所以他所有原则性的东西都是有目的性的。

3.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大会认为城市中央的衰落、没有地方感的无序蔓延的广泛传播、种族和收入不断增长的差距、环境恶化、农田和野生生态的丧失以及对社会业已形成的传统的侵蚀成为社区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挑战。

我们主张恢复城市地区中的现有城市中心和市镇,重新配置无序蔓延的郊区成为具有真正社区和多样化的城区,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保护我们已有的传统遗产。

我们认识到仅仅有物质环境方案还解决不了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是没有一个紧密和相互支持的物质结构,经济活力、社区稳定和环境健康也无法维持。

我们提倡重新构筑我们的公共政策和发展实践来支持以下原则:社区应该在使用和人口上多样化;社区设计应该为步行和公共交通以及汽车服务;城市和城镇应该由物质环境明确的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社区机构构成;城市地方应该通过适应地方历史、气候、生态和建筑实践的建筑和景观设计来形成。

我们代表了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市民群体,由政府和私人部门的领袖、社区积极分子,以及各种的专业人士组成。

我们致力于通过有市民广泛参加的规划和设计来重新建立建筑艺术和社区形成的联系。

我们愿意为了重新夺回我们的家、街区、街道、公园、社区、市区、市镇、城市、地区和环境而努力。

我们主张通过以下原则来指导公共政策、开发实践、城市规划和设计。

4.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4.1主张之一: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4.2主张之二:继承传统,复兴传统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城市运动被称为“新传统主义开发”。

然而,这个词语并不恰当。

新城市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各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城镇规划和社区密度都能够整合成一流的新城市主义社区。

因此,新城市主义开发并不完全是“新传统主义开发”,它一方面从以前的规划建设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着眼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如果完全是传统主义的开发,那么新城市主义就是一种倒退。

新城市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复兴,它还必须面对现代社会中的实际情况:汽车,“大盒子”般的商店,这些还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提倡回归社区,不是让我们拒绝现代生活的种种便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新技术,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就是应该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的。

4.3主张之三: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的宗旨就是希望促进邻里和地区的健康发展、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新城市主义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

因此,这种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的方法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开发商、规划者和地区政府官员都对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方法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许多人认为新城市主义是使社区发展融入现有邻里规模和形态的一个有效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美当今的城市建设,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基本原则也逐步深入人心,甚至被视为“下一代美国都市”的样板。

4.4主张之四: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尊重自然的原则还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再开发(redevelopment)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

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开发规模。

4.5主张之五:提高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性新城市主义非常注重设计中的公共参与。

DPZ夫妇经常将一个项目的大部分工作高度集中于几天进行,在此期间,设计者与政府官员、社区百姓和各种利益集团进行商谈,召开发布会和展览会,邀请当地的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进行合作,使专家的意见、居民的要求和管理者的意见都能充分汇集和表达。

这种方法已经在建设社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密切合作来实现有关自己社区建设的理想,是新城市主义重要的实践特征。

新都市主义大会成立后,新都市主义的支持者从一开始的少数建筑师精英分子发展成为拥有相当广泛群众基础,涵纳社会多领域参与者的强大声音的主流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