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刘昌寿沈清基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1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
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断增多。
社会需要城市规划发挥其维持社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邮 200092。
作者简介刘昌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上海,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02.155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的会公平和公正的作用,但现代城市规划在这些问题上则表现为无能为力,它已远远落后于当代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
可以说,社会需要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来指导当代城市社会的规划与发展,以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2.3社会公众对自然生态文明的向往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
拥有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和生态系统的住区已不再只是美国人的“郊区梦”,它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追求。
然而,在现代城市中,即使一棵树木都刻上了工业文明的印记,更谈不上自然的鸟语花香了。
城市这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内部生态功能的不完全,正处于被人抛弃的边缘。
西方城市内城的衰败,与其说是过于重视功能分区的后果,不如说是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的必然结果。
2.4 社会公众对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的重视传统的、地方的历史文化是地方城市特色和可识别性的要素,也是营造具有归属感、安全感的社区的必要因素。
它不仅增强了社区、社会的凝聚力,而且加强了个人的社会认同感。
另一方面,社会的认可既可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发展),也无形中增加了城市的发展活力。
它在体现了对人充分关心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灵活性——这正是“时代城市”所欠缺的。
2.5 新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毫无疑问,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它适应了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欧美各国城市快速膨胀阶段,为城市膨胀增长的人口提供了大量住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住宅危机。
由于这一阶段城市开发建设盲目地服从于工业经济的增长需要,忽视了对社会、人、生态环境等的关心——这正是现代城市病的根源所在。
新经济时代是完全不同于工业经济的时代。
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新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时代;它也要求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发展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
所以,“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3 “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 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也可以说,新城市主义代表了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是人类都市梦想的精华。
新城市主义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是 60 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成果。
它带着田园新城的气息一路走过,在汲取了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 100 多年后的新世纪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规划与发展的理想蓝图。
新城市主义从区域、城市和社区三个层面对未来城市展开了丰富的构想,其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思想深深地贯彻在其设计思想中。
其设计思想内涵和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尊重自然——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原则首先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的限定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任何城市和地区的成长发展都有一定的天然限制,城市的规模、选址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的制约,城市的成长发展不可能突破这一天然限定,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
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郊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结构的构想上。
“新城市主义”把区域中的城市和郊区及其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体,二者共生共荣,城市既要注重内部的更新、完善和有机组织,又要保持与郊区农田、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多中心的有机的城镇体系结构,不同的城镇之间则存在互补的关系。
中心城市、普通城镇和郊区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第三,尊重自然的原则体现在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上。
针对不同条件,“新城市主义”将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模式主要总结为三种填充式开:发(infill),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自我完善;再开发(redevelopment),主要指城市内部功能的更新;以及新的成长区和卫星城(new growth area and satellite town),指新城建设。
同时,新城市主义注重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建设,强调不论城市发展以何种模式进行,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开发的品质而不是开发所处的位置和562002.1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的开发规模。
3.2 尊重社会与个人——建设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3.3 保持“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个体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因素,“多样性因为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城市、社区主体与功能的多样性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新城市主义所强调的。
多样性原则在新城市主义设计理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人的多样性。
在这一点上,新城市主义主要是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寻求一种解决社会阶层隔离与分化等社会问题的方法。
它认为在城市、邻里和社区内应该具有多种类型和价格水平的房屋,以满足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水平的阶层的需求,从而达到保持主体人多样性的目的。
另外,它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合作以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这样可以加强社会多样性的主体人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正是一个有活力的地区所必需的。
二是功能的多样性。
新城市主义将城市或社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社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它反对现代主义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对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使居民、工作单位、商业活动等融入邻里和社区的生活中,同时,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成居民邻里生活的舞台。
三是物质环境的多样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历史遗存的尊重上。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历史遗存是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强调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当是一个维持地方传统和特色的过程。
新开发的物质环境应该能够尊重历史、传统与现存,实现与传统的和谐和有机联系,以保持地方特色的延续和维持城市物质环境最大限度的多样性,适应人对城镇功能的综合要求,实现城市文明的持续发展。
3.4 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的使用小汽车。
这主要是因为:①小汽车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②小汽车的大量发展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这两点都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