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燕赵文化内涵的形成原因
摘要: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燕赵文化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复杂的地理环境、自古多战、政治稳定的社会因素和深厚的历史遗承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燕赵文化;形成原因
燕赵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中,燕赵文化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燕赵人民自古慷慨狭义、勤奋务实、锐意进取。
那么,形成这些特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复杂的地理环境、自古多战、政治稳定的社会因素和深厚的历史遗承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地理原因
地理因素是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燕赵地貌比较复杂:北部是高原,适于游牧或半游牧;中部山地、丘陵,方便农耕、狩猎和多种经营;南部平原,有益农耕。
这样,大体上看,在燕赵大地上形成两大文化类型: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者体现出一种共存和交叉的趋势;同时,它也为这两种文化中的人群相互借鉴、不断创新提供了可能。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汉族人民向少数民族学习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游牧民族向农耕人民学习的范例。
另外,从古代的气候看,燕赵大地湿润多雨,森林茂密,禽兽较多,战国赵简子射狼,西汉李广射虎等故事充分说明这一点。
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不断同大自然作斗争以求生存,进而逐
渐形成敢于牺牲、勇于献身、吃苦耐劳、朴实勤奋的文化个性。
二、社会原因
燕赵自古多战,社会冲突激烈,首先是农耕人和游牧人之间的斗争:赵、匈奴之战,史有记载,赵之良将李牧为据击匈奴长居雁门;汉将李广痛击屡犯边境的匈奴,威震天下。
战国修建“据胡”长城,燕赵最为有名,赵武灵王、燕昭王分别在云中、渔阳等地筑长城防御其进攻。
此外,还有赵襄子灭代、齐灭令支、晋灭肥等战争,其次是农耕族内统治者之间的斗争:黄帝时“诸侯相争伐”,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夏代,少康灭寒浞战争;商末武王伐纣战争,又有秦赵长平之战,燕赵之战等等。
最后是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两晋南北朝动荡不安,羯族人、鲜卑人、氐族人等几个少数民族先后统治着燕赵大地,他们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不绝如缕的战争对燕赵文化“慷慨悲歌、侠义精神”的形成有特殊作用,战争成为当地百姓的惯常生活。
人们见惯了生的短暂,死的无常;他们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认识:大家并不看重生命的长短,而是更看重生命一时的辉煌闪耀。
他们更崇尚所谓的侠士风度,“重然诺,轻生死”的人生观受到极大的推崇和昭彰,因而在这片土地上会产生豫让为主报仇的侠义之举,会产生荆轲、高渐离前赴后继勇于刺秦的悲壮牺牲,会产生两汉时期铜马军起义、黑山军起义……可以说,近乎常态的战争给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的时期,燕赵儿女总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爱家的风骨。
燕赵先后几次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革新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各民族的相互借鉴提供了机会:婚姻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变革以求发展:北魏孝文帝主张胡汉通婚,北魏拓跋焘的母亲就是汉人;东魏的高欢娶少数民族的女儿为妻;西晋时,幽州刺史王浚把他的女儿嫁给鲜卑贵族。
宋元时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局面,国家得到统一。
稳定的环境为革新提供了社会保障:引水工程大规模启动,社会制度也在不断改变,比如元朝统治者实行“军屯”和“民屯”。
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为经济、政治提供创新环境,而且也要求思想的变革:荀子的《解蔽》《庄子·天下》《吕氏春秋》等在批评融汇诸子各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大作;董仲舒以儒学为主体,创造性地把道、墨等诸子学说熔铸于儒家体系之内,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的基础,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骨干。
应当说从东汉诸儒打破法家家法的局限博通经籍的创新开始,历经马融和何休、郑玄、崔浩、刘炫和刘焯等前后数百年的努力,最后由唐代人孔颖达在历代前贤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完成了儒家经学的集大成。
三、历史遗承
事物之间有一定的遗承关系,文化也不例外,燕赵文化正是在继承了历史特征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这里我们只较为详细地论述狭义和爱国爱家等两种精神的历史传承。
赵文化源出三晋,富于侠义精神。
历史上,晋国是豪侠勇武的发
源地,加之域内又有尚武胡风,所以侠士代有人出。
赵朔时,公孙杵臼与程婴为保赵氏遗骨,先后壮死;赵鞅时,吞邯郸,董安代婴承担罪责自缢而死;赵襄子时,与韩、魏合灭荀瑶并三分其地,豫让吞炭漆身,为主报仇,后伏剑自杀,赵国之士,争效仿之;于是,狭义之风在赵地形成。
燕国文化则承商代亡国之乱,燕虽出现过乐毅大举伐齐之举,终不能改变“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今举国不足以当秦”的境地。
至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荆轲、樊无期、高渐离等众死节之士演出了一部豪壮的悲剧。
可见燕地的侠士悲歌是一剑当百万的侠士奇志,是政治文化的落后与低下导致的一个情节。
燕赵文化性格虽有异,却在勇武任侠上统一起来:燕有荆轲,赵有豫让。
在他们看来,重要的不是去拼死,而是在必要的时候为“义”而死,以死明志。
侠士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人生追求,演绎着悲壮的历史话剧。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燕赵人的侠义精神逐渐演绎成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特别是在近代史中,爱国主义情怀异常高涨:五四时,革命先驱李大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抗战时,燕赵抗战运动如火如荼,以此为中心先后创建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新时期,爱国爱家的情怀又有了不同境界的升华,或表现在建设祖国上,或表现在关心人民生活上,或表现在国际援助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燕赵儿女在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更能彰显其精神内涵:1976年唐山大地震,损失惨重,唐山人民重建家园,十年后新
唐山崛地而起;2003年非典时期,燕赵人更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其中,保护同胞生命安全;2008年,四川绵阳地震,燕赵人捐钱捐物支持灾区;在国际上,燕赵人也积极参与其中。
纵观燕赵文化,几千年来,她以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哺育、润泽着一代代燕赵儿女,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