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凤阳花鼓为例

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凤阳花鼓为例

20/44 64-67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卷第2期 

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2,Vo1.13,No.2 1墨 塑 鱼 

CN 22.1322/C 

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 ——以滁州凤阳花鼓为例 薛业浩,周静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滁州233100) 

摘要:对区域文化品牌价值进行分析,认为其主要 体现在提升区域外围知名度、引领经济发展和发展 自身三个方面。通过对皖东区域特有的凤阳花鼓文 化进行关联研究,透视品牌典范对区域发展的积极 影响,同时对其在当下的共时性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滁州;凤阳花鼓 中国分类号:17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2)0243064-04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地方文化正日益凸显出 其重要的区域价值,其固有属性在全国各个地区烙 下了色彩各异的名片,比如山东曲阜的“孔子之 乡”,安徽合肥的“包公故里”,江浙一带的“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等等。这一系列的区域品牌文化的 建立,不仅仅使文化事项本身名扬海内外,更重要的 是其形成的品牌文化所起到的深层次辐射和影响作 用,在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中起 到引领者和桥头堡的作用。“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 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 是一种文化力的竞争。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价值 判断标准系统和行为标准系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 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在近两年时间里,重庆 市适时地举办了唱“红歌”活动,在全国掀起了大面 积的重温红色经典文化活动,作为唯一的内陆直辖 市,重庆市实现了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 的高度发展,关注度空前提升。由此可见,传统区域 文化几乎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金钥匙。安徽近些年 收稿日期:2012—03—2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 号:2012SQRW274) 作者简介:薛业浩(198O一),男(汉),安徽霍邱,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音乐分析与审美教育。 更是大打文化牌,早年提出的“两黄”文化(黄梅戏 和黄山旅游),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整个社会不断 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细分工的转型和推进,文 化品牌正立足于市、县两级区域范围,焕发出多姿的 风采。 国务院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规划》中滁州市有其明确的定位:“以滁州和宣城 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 格局……。” 作为皖苏两省毗邻城市,滁州迎来了 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势必带动整个皖东区域 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乘着外部东风,滁州市成 功举办了四届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中国农民 歌会”和三届以“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为主题 的“中国凤阳文化旅游节”,打造了两个国字号文化 品牌。其中凤阳花鼓历久弥新、大放异彩,焕发出迷 人的魅力,也空前提高了皖东这片古老热土的知 名度。 不管是农歌会还是花鼓旅游节,都有其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本地区特有的两个金字招牌 ——“改革之乡”和“花鼓之乡”。其中的“花鼓”特 指蜚声海内外的风阳花鼓艺术,本文将从多维视角 对凤阳花鼓在区域文化品牌中的价值定位和在当下 文化语境中的发展进行深入的透视。 

一、

历史上的凤阳花鼓 

(一)凤阳花鼓释义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原为凤 阳县燃灯寺一带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更确切 地讲,风阳花鼓是一种曲艺艺术,而不仅仅指是一种 实体鼓,抑或是一种宽泛的民间艺术。因为历史上 “凤阳三花”很有名,分别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 和风阳花鼓戏 。现在的艺术创作者很难分清它 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凤阳花鼓已经成为“凤阳三 薛业浩,等:安徽区域文化品牌价值及发展研究——以滁州风阳花鼓为例 65 花”的统称。凤阳花鼓灯和花鼓戏几近消亡,而凤 阳花鼓近年来发展势头很旺,2006年5月人选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献艺北京 奥运会文化艺术节并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 馆的演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两首风阳花鼓曲调 我们通常熟悉的凤阳花鼓曲调有两首: 谱例一[ : 凰阳 歌‘听)【囔嘞嚏嚷吁).耨儿斡锚瓤一飘。得儿恃挡氛一敏。 得儿瓤.搏儿瓤, 辑钒搏瓤史得机, 瓤枫瓤一瓤. 谱例二: 这两首曲子在更多的资料中、教科书上被限定 为民歌性质 J。事实上,由于所存资料大多没有明 确这两首曲子的性质归属,很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也 不一定就能分清其到底是民歌还是曲艺,它们在有 的研究者的文论中被限定为“凤阳歌”【 。笔者经 研究发现,以上两首曲调往往充当作为曲艺艺术的 凤阳花鼓的演唱音乐部分,最终脱离了凤阳花鼓表 演而衍变为民歌。这两首曲调元素经常被用来进行 艺术再创作,1948年瞿维改编的钢琴曲《花鼓》 】, 以欢快的民族旋律,表现了解放区人民翻身解放后 的喜悦心情。旅美作曲家陈怡也曾把它改编为无伴 奏合唱,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合唱团在第十三届青年 歌手大奖赛合唱中亮相。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糅 合花鼓曲调创作了《凤阳是个好地方》,在第一届 “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上作为开幕式的主题 歌,向世人展示了凤阳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 二、凤阳花鼓文化品牌透视 (一)凤阳花鼓的文化品牌特质 1.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性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起,便御赐“凤阳”二 字,建凤阳府,意取“丹凤朝阳”。据袁文新《凤阳新 书》卷三记载:“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 席凤凰山以为殿,势如凤凰,斯飞鸣而朝阳,故日凤 阳”[9】,又从江浙一带徙迁大量的商贾富豪定居于 凤阳府。对于出身于江南富庶之乡的人们来说,只 好拖家带口,手拿花鼓,借乞讨之名行返乡之实。再 有一种说法就是凤阳府地处淮河之滨,常年遭受荒 年之灾,老百姓只好手拿花鼓通过“唱门头”的方式 讨饭(凤阳花鼓演唱程式分为“坐唱”、“唱门头”两 种。“坐唱”为在街头、作坊、村头及私人客堂内坐 在长凳上演唱,多为长篇叙事性故事。“唱门头”即 沿门乞讨,即兴演唱短篇,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的 “奉承话”) J。不管哪种形j戈,都映射出凤阳人民 当时确实是用花鼓作为乞讨的工具,正如歌词所唱: “……大户人家卖儿女,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 

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可谓是当时凤阳人 民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凤阳花 鼓深厚的历史积淀。 2.民间文化依托的连续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时间跨度之久,空间跨度之 广,全世界绝无仅有。纵观各种文明下的文化现 象,都能发现它们或多或少地有着历史断层的客观 存在。特别是其中的曲艺、舞蹈等艺术,更是随着朝 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历史的选择而沉寂甚至消 亡。凤阳花鼓自诞生起就兼具了上层政治属性和民 间草根属性,它完全活跃于乡野,成为人民大众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 因,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洗礼,我们依然能够听到原 汁原味的凤阳花鼓音乐,看到土生土长的凤阳花鼓 表演。可以说,凤阳花鼓流传得如此广、如此深,完 全得益于其草根性,使它能一直依托于民间艺术而 生存、发展和推广。 3.现代文化承载的多元性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春 天。1955年凤阳花鼓演员欧家琳、刘明英等赴北京 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活动,并在北京怀 仁堂成功地演出了传统剧目《王三姐赶集》,被周恩 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L1。。。从此,凤阳花鼓风靡 全国,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进人新世纪,凤阳花鼓 人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献艺北京奥运 会文化艺术节,参加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表演,参 加历届中国农歌会和中国花鼓文化旅游节演出。不 仅仅在国内演出,还经常出访美国、日本、东南亚等 国家和地区,蜚声海外!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凤阳花鼓的文化品牌内涵 1.安徽文化的杰出代表 借着进京演出的契机,凤阳花鼓在国内得到了 更充分的发展,不仅仅在文化领域,在戏曲领域、曲 艺领域和音乐范围内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音 乐领域,一提起风阳花鼓就知道是安徽民歌的代表 作品,就像一提到《荣莉花》就让人想起江苏民歌一 样,凤阳花鼓文化已经幻化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 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坎上,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 液里。 2.皖东区域文化符号 皖东人杰地灵,多元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 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篇章。春秋时期钟离国都 城的遗址如今依然完整地保留在凤阳县临淮关;韦 应物留下《滁州西涧》一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成为 千古绝句;一代文豪欧阳修曾来滁任太守,留下千古 名篇《醉翁亭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明光, 长于凤阳,崛起于皖东,建立大明王朝;清代作家吴 敬梓以其《儒林外史》而被推为讽刺文学鼻祖;新中 国成立后,凤阳小岗人因敢为天下先,率先进行了 “大包干”而闻名全国。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蕴 藏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其中戏曲以花鼓戏、狮子灯、 秧歌灯最为著名。主要曲目有明光市的《流星赶 月》,全椒县的《手狮舞》;来安县的《拜香凳》、《双 喜灯》、《秧歌灯》、《子母灯》、《求雨》、《狮子灯》;天 长市的《打对子》;凤阳县的《凤阳花鼓》;定远县的 《兰花灯》和滁州市的《九狮一吼》等。随着凤阳花 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经 逐渐成长为皖东区域的文化名片,也成了江淮文化 的典范。 三、凤阳花鼓的区域价值和当下发展 任何一种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直至产生广泛 影响,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有一个必要条件—— 地域文化。就像是参天大树离不开其根植的泥土一 样,凤阳花鼓也离不开本地区文化的滋养。纵观凤 阳花鼓文化,它深深地打有明王朝的印记,像这样一 种与封建帝王文化如影随形的文化艺术并不多见。 这种文化传播发生在特定的沿淮文化之中,在历史 选择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具有完备艺术体系和文 化价值的文化艺术。凤阳花鼓素材已经被编人安徽 省音乐教材,让其教化功能代代相传,教育价值影响 深远。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把主要研究对象 转移到本土文化的研究上来,关注民族区域文化的 研究越来越多,从其地理角度人手对其进行历时性 研究也会多一层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引领皖东区域经济发展 借助国家产业布局调整,以滁州为代表的皖东 区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近些年来,滁 州市整合资源,大打文化牌,深入发掘、开发传统文 化资源,特别是花鼓文化艺术。截止目前,成功举办 了三届主题为“敲风阳花鼓、唱经济大戏”凤阳花鼓 文化旅游节,四届以“希望的田野”为主题的中国农 民歌会。其中的凤阳花鼓元素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后文化经济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凸显出 来,滁州的招商引资额度由落后一跃位居全省前列, 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整体面貌,规模都有了明显提 升,人民生活水平跨台阶式提高,幸福指数也随之 提高。 (二)打造皖东旅游文化品牌 现代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 是文化品牌的竞争,打造具有本地区特色优势的文 化品牌早已成为共识。重视地方文化品牌建设,不 仅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众多好处,其文化品牌建设的 意义已经映射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中。比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义乌小 商品批发市场等等。它们的品牌效应很容易引起人 们的心理认同,从而会获得更多的外围文化软实力 支持,带动地方多方位发展,也做大做强品牌自身。 凤阳花鼓因为其多元化发展,无论其知名度,文 化内涵,还是其发展前景,相比起皖东区域内的其他 文化事项来说,都具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它也顺理 成章地成为本地区的第一旅游文化品牌,通常谓之 的“花鼓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就是对其品牌的深 度认同。再者,一个地区各种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文 化现象,盘根错节,难舍难分。像黄梅戏作曲家时白 林“从优秀民歌、民族器乐曲、曲艺说唱等兄弟剧种 中,吸收营养来丰富黄梅戏音乐。例如在《牛郎织 女》《女驸马》中分别吸收了岳西高腔、四句推子、皖 南目连戏和梆子戏等剧种素材,丰富和发展了黄梅 戏。”_】 比如凤阳花鼓与来安县的《秧歌灯》历史上 同台演出。以凤阳花鼓为龙头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 牌,再整合皖东地域文化群资源必然可以做成独具 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三)探索多元化培养途径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为 了保持其地域性、专有性和继承性,必须要考虑到它 的发展传承问题,也要同时考虑到其作为一种稀缺 教育资源的独特属性。正如京剧传承有位于北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