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
奥曼指出,竞争分配的核心和模式与厂商连 续统的市场相一致。奥曼通过精确表达完全竞争 观点的连续统模型,成功地使最初由埃奇沃思提 出,经许多其他模型改进的理论精确化,并从此 成为经济理论的基本准则之一。 完全竞争分析所获得的基本观点,使对完全 竞争之外的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可能并且更 加容易。在这方面,奥曼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是 利用一个或更大的参与者的连续统建立的垄断和 寡头垄断竞争模型,以及公共经济学基于经济活 动和政治过程相互交织的税收模型,如表决、固 定价格模型等。
•
重复博弈论: 理论系统性的发展
• 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 次,其中的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 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中的重要内容,它可 以是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也可以是不完 全信息的重复博弈。奥曼对重复博弈的贡 献在于对理论系统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 进作用。
•
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的目的是解释 诸如合作、利他主义、报复、威胁(自 我破坏或其他)等现象。 • 而关于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的分 析被扩展至更一般的模型,即2人零和 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合作与非合作博弈论: 非转移效用与理性的假设
• 非合作博弈论的重点是对个体的战略选 择,即每个参与者如何博弈,或者说选择 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与之不同,合作 博弈理论的重点则是对群体,并仅从更一 般的意义上阐述了每个联盟的赢得,而没 有说明如何赢得。
托马斯· 克罗姆比· 谢林
•
托马斯· 克罗姆比· 谢林 (Thomas Crombie 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授予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托马 斯· 谢林和以色列希伯莱大 学的罗伯特· 奥曼,以表彰 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促 进了人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 解”。
•
谢林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博弈论的新 发展并且加速了这一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 的运用,特别是他对战略承诺的研究为许 多现象(比如公司的竞争性战略、政治决策 权的授权等)给出了解释。 • 本届诺贝尔评奖委员对他的评价是: “谢林,这位自称‘周游不定的经济学 家’,被证明是一位非常杰出、具有开创 性的探险者。”
第一个定义了博弈论中的相关均衡概念, 这是一种非协作型博弈中的均衡,比经典 纳什均衡更加灵活。 交易者“连续统”市场经济模型。 交互环境中代理人之间通识的数学公式 表示。 重复博弈的连续交互模型。
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
• 以经济主体的理性为分析的出发点,认 为博弈论是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 策”,即每个参与者都希望能以其偏好获 得最大的满足。如果仅有一个参与者,通 常就会产生划分明确的最优化问题。而在 多人参与者的博弈论中,一个参与者对结 果的偏好等级并不意味着是他的可能决策 的等级,这个结果也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 决策。
完全竞争经济: 参与者“连续统”模 型 • 奥曼认为:“事实上,只要仅存在有限多的
参与者,个别参与者对经济的影响就不能被忽视。 因此,适合于完全竞争的直观上的概念的数学模 型必须包括无限多的参与者。我们认为适合这个 目的的最自然的模型包括了参与者“连续统”, 类似于一条线上点的‘连续统’或流体中粒子的 ‘连续统’。” • 古典经济学假定每个人接受既定的所有商品的 价格(单个居民或厂商的决策不能影响价格)。为 了使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价格必须使总需求等 于总供给,这就是瓦尔拉斯的竞争均衡。奥曼证 明了它的存在,并用商人连续统的市场作了明确 的说明。
博弈论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第三组:王艺儒 张 倩 王衍君 陈 欣 刘国宝
罗伯特· 约翰· 奥曼
• 罗伯特· 约翰· 奥曼 (Robert John Aumann) (1930年 6月8日—),美国 和以色列(双重国 籍)经济学家,以 色列耶路撒冷希伯 来大学合理性研究 中心教授,犹太人。
关于博弈论主要成就
thank you
•
谢林进一步发展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并 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谢林从经济学的角度,感到从博弈论入手 有可能重新塑造关于人类交互作用的分析 范式。与此同时,谢林指出,许多人们所 熟知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从非合作博弈的 角度来加以理解。
•
谢林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理 论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础之上,与主流的博 弈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 不同,从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博弈 论。 • 谢林在其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一书 中,谢林首次定义并阐明了威慑、强制性 威胁与承诺、战略移动等概念开始把关于 博弈论的洞察力作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来研究社会科学问题,并对讨价还价和冲 突管理理论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