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

2017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

2017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二专题目录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专题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专题专题三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专题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专题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专题八“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专题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专题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专题十一“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专题专题十二“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2017高中语文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 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表面上描写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景色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在美好的景物中,寓含着思乡的愁绪。

在王勃的《滕王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诗歌通过描写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哀婉低沉的人生慨叹。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用春江花月之夜清新静谧的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美景,衬托出离别之愁苦及人生短暂之伤感。

欣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是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联系上下文。

4.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杨炯的《从军行》中“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

这两句描写了战场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惨状,尾联却转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要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上。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二、真题剖析(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诗人在春日黄昏里,浏览秦国遗址,眼前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怀古伤今之情油然而生。

“荒郊一望欲消魂”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泾水”“远村”“牛马”“春草”“古碑”“残阳”“黄沙”等意象渲染出了一幅故国荒凉图画,“不堪回首”的悲伤之情让人潸然泪下,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由上题可知,情由景中自然流露。

写的是荒草、残碑、残阳、黄沙等哀景,抒发了一种哀伤之情。

三、技法规律本题型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抒情方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都属于间接抒情);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动静相衬,绘声绘色,景物清新自然,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反衬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解析答案先总述所写之景,然后再具体点明所写典型之景,突出景之特点及写景之手法、角度,并结合具体字词分析景中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结合全诗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分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答案第二句所写的是明丽之景,树叶红艳,山峦青翠,水流湍急。

但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伤感,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

第四句并不直接抒写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此时景是凄凉迷茫的,表露出诗人萧索迷茫的情怀,这是借景寓情,以景传情——以风雨的暗淡景色正衬离情。

1.林中的隐逸英雄陈子昂陈子昂一生三次返回林中,每一次返回,都不是以在林中生活为目的,返回是为了再入社会,而且是在终极价值的层次上重新承担社会的责任,故可称其为林中的隐逸英雄。

就其在林中的行为而言,他虽试图向释、道方向提升自我人格,但主要的还是感受天地阴阳的生生仁德,体悟天命。

洞烛时代大势之先机,得悟天命旨意之后即下山以辅佐帝王,调和阴阳,治平天下。

这种隐者便是积极入世的隐逸英雄,他知行一体地承担着为社会寻求光明,为民生大众寻求幸福之路的重任。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创新”、“出世与入世”、“生命”、“价值”、“乐观面对生活”、“责任”等话题的作文中。

在文学上,陈子昂情感充沛、壮志高昂地高举诗文革新大旗,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开创盛唐一代诗风。

在仕途上,他积极入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他“出世”是为更好地“入世”。

2.令人感叹唏嘘的张若虚张若虚仅凭一首诗,即名留文史。

《春江花月夜》气势恢弘,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又叹历史传名之艰难。

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失,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今人知道张若虚的,可以想像是不会很多的。

没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又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

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吁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

张若虚是否会想到,他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的名字却令我们如此陌生。

他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有妒意?他是否觉得历史对他欠失公平?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也足以使他不朽了。

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盛名与其实”、“公平与现实”、“孤独与超越”等话题的作文中。

夜色春花,花下流水,水映月光,轻轻摇晃的小舟上,望月问天的张若虚,怀着一种孤独的超脱及超脱了的孤独,吟出了“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三分钟的感谢一家日资公司的公关部招聘一位职员,最后只剩下她和另外四个人。

公司通知他们五个人,聘用谁得由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通过才能决定。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公司人事部发来的电子邮件,内容是:“经过公司研究决定,你落聘了,但是我们欣赏你的学识、气质,因为名额有限,实是割爱之举。

公司以后若有招聘名额,必会优先通知你。

你所提交的资料录入电脑存档后,不日将邮寄返还于你。

另外,为感谢你对本公司的信任,还随寄去本公司的优惠券一份。

祝你开心。

”她知道自己落聘了,十分伤心。

但又为外资公司的诚意所感动,便顺手花了三分钟时间用电子邮件给那家公司回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

两个星期后,她接到了那家日资公司的电话,说经过日方经理层会议讨论,她已被正式录用为该公司职员。

后来,她才明白那是公司最后一道考题。

她能胜出只不过因为多花了三分钟时间去感谢对方。

解读一:看似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往往更能检验人的品质。

活学解读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么失意伤心都不能忘记做人的礼节。

心怀感激的人善待万物,也必将得到善待。

解读三:出人意料的收获,源自于情理之中的行为。

解读四:人才的选拔,德比才更重要。

解读五:人生处处是考场,凡事每每是考题,每份答卷都忽视不得。

巧用“细节决定成败”、“善待万物”、“才与德”、“人生处处是考场”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节选)胡晓明《尚书》有一句老话:人为万物之灵。

这包括以下几个意思: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创造;二、生命是生来美好、高贵、不可贬抑的;三、人生在世的意义,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四、无论如何艰难困顿,人生永不舍弃。

为什么讲唐诗要讲到这里呢?我们说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