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贸合作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GDP的快速增长以及各自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连续8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借出访俄罗斯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之机,又带去了高达43亿美元的经贸订单,并在《中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提高双方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提出中俄两国要“做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和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
可以说,当前的中俄经贸关系正处在两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但该水平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合作潜力仍有差距。
对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做出评估,将有助于认清和充分挖掘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推动两国在合作与互补中共同走向繁荣。
关键词经贸合作中俄经贸关系双边贸易目录引言 (1)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分析 (2)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2)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及优势分析 (2)2.1.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 (2)2.1.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优势 (3)2.2.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2.2.1.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4)2.2.2.中国与俄罗斯双边经贸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发展对策分析 (6)4.中国与俄罗斯经贸合作的前景展望 (8)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英文摘要 (13)引言中俄两国都是世界大国,并且互为最大邻国,加强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俄两国贸易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单一,贸易不平衡,贸易秩序混乱等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一些积极因素正推动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同时无论从地缘因素,还是从人文因素上考虑,中俄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互补性都很强。
在当前中俄经贸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
本文从中国与俄国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两国今后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中俄经贸合作研究1.中俄经贸合作发展阶段分析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源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虽然两国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一直没有中断。
从1992年至今中俄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1992-1998年为双边贸易起伏波动时期,1999年至今为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和迅速发展时期。
这两个时期又可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1992-1993年)。
苏联解体后,两国贸易方式以政府协定贸易和企业间易货贸易为主。
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2) 第二阶段(1994-1996年)。
双边贸易方式逐渐向现汇贸易过渡,贸易规模有所下降,1996年为68.3亿美元。
(3) 第三阶段(1997-1998年)。
双边贸易额继续下滑,1998年降至54.8亿美元。
(4)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
双边贸易额止跌回升,连续7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幅31.1%),2001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达212亿美元,2005年达291亿美元,双边贸易恢复增长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2.中俄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和中俄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升温,以及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增长,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但是,作为战略协作伙伴的中俄两国,在发展边境贸易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及优势分析2.1.1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绩第一,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的统计数看,中俄贸易呈现一种加速增长的趋势。
1992-2001年中俄贸易用了10年时间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2001-2004年中俄贸易用了3年时间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俄贸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连续第七年快速增长,贸易额达到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1%,超过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总水平。
对其进行汇总,中国对俄出口132.1亿美元,同比增长45.2%;俄罗斯对华出口15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
就贸易总额而言,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位居德国之后,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
第二,近年来中俄贸易前景非常的乐观。
2000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147.67万吨,2001年为176.6万吨,2002年为302.96万吨,2003年为525.48万吨,2004年为1077.4万吨,2005年为1278万吨。
随着中俄石油管道、天燃气管道的铺设和电力网的对接,中俄在这一领域的贸易规模将会日益扩大。
2.1.2中俄经贸合作的优势分析:第一,资源互补优势。
中国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中劳动生产率较高;但中国人均自然资源比较缺乏,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俄罗斯是劳动力短缺的国家,2007年这种短缺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同时,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储量巨大,自给程度相当高。
此外,中国初级劳动力丰富;而俄罗斯高级技能人才丰富(如2005年俄罗斯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发活动的有129人,而中国仅有18人),是世界科技大国,在宇航技术、激光技术、微生物工业、人造晶体、新材料等方面居世界前列。
因此,两国在劳动力要素上可实现互补。
第二,地理优势。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与中国毗邻。
2006年中俄边贸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双边贸易额的20%以上。
2007年1-7月,中国黑龙江对俄进出口总额为51.2亿美元,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0.4%,比2006年同期增长58.2%,高出全国对俄进出口增幅20个百分点。
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而与之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不但充裕,且成本低。
双方在木材深加工、物流、农业、渔业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可以深化合作。
目前,两国边境的大宗商品主要集中在轻纺、农产品及资源性产品上。
第三,区域经济合作优势。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其宗旨是增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是其中的两个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俄两国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战略支持。
例如,2006年举行的首届“上海合作组织论坛”确立了优先发展区域网络设施建设,并将能源、信息技术和交通领域确定为优先合作方向2.2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2.2.1中俄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中俄经贸关系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中俄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单一。
中俄两国进出口商品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等。
中方出口俄方的产品主要是服装、皮革、箱包、鞋等消费品。
受俄方产品结构的影响,其出口商品结构中,燃料能源商品、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原木及纸浆制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的发展水平。
这些都给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同时也使得两国贸易发展的后劲不足。
第二,中俄双边贸易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贸易秩序混乱。
中俄两国在银行结算、贸易仲裁、出口信用保险、质量监控和通关等领域的合作还不能满足双边经贸合作的需要。
中俄民间贸易曾对发展两国经贸合作起到过积极的作用,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不规范的贸易方式突显,已成为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其根源在于灰色清关未得到遏止,中国商品不仅难以通过正规报关渠道进入俄市场,而且在俄中国企业和商人的经济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灰色清关也给俄方造成了关税和外汇流失、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国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在保险、信贷领域合作水平不高,检验检疫和俄方海关货物通关的速度慢,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第三,两国边境管理不规范。
一是出入境手续复杂。
中俄实行的护照签证制度和俄罗斯方实行的落地签证制度限制了双方经贸人员的往来,影响了经贸关系的发展;二是边境口岸通关效率低下。
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口岸实行24小时通关的今天,中俄边境有些口岸中午确闭关午休一个小时,每天的国货量很少,中方放行后,因在俄方口岸过不了关又返回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执法人员腐败贪婪。
中国不少对俄出口货物采取报税方式进入俄市场,俄税务、警务等执法人员专门针对中方货物和人员实行没收、罚款等,向过关人员索要财物的现象普遍。
同时,由于俄贸易体制不健全,黑社会与警方勾结,发生了不少针对边贸商务人员的恶性案件,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人员伤亡。
第四,俄罗斯市场投资环境欠佳。
俄罗斯的各种经贸法规、进出口政策、外汇政策、海关规定及税则、税率等朝令夕改,安全没有保障,投资风险大,在这种混乱的市场条件下,中国商人要想在俄罗斯合法经营与盈利的难度很大,导致中俄经贸活动中以正规的贸易方式进行活动的大中型企业减少,阻碍了双方经贸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五,中俄企业缺乏合作。
双方大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而中小企业对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应能力不强,包括市场营销调查、寻求产品销售市场、产品与售后服务、配套、同经纪公司和咨询公司合作等。
第六,中方产品质量差且声誉低下。
以前,中国商品大量涌入俄罗斯市场,许多人和企业因此致富,但是不少个体经营者强烈的短期意识,导致大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俄市场,使中国商品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成了劣质产品的代名词,极大的损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
尽管近年来中国输俄产品质量已经有大的提高,但声誉低下。
对中俄边境贸易的扩大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同时我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同步进行着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如韩国、日本、而由于这些国家产品的声誉要好于我国的同类产品。
因此,这些产品更容易在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在家用电器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七,中俄双边贸易中存在某些偏见和误解。
俄罗斯是劳动力资源较缺乏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则过剩,双方应通过合理方式在利用劳动力资源方面为两国合作提供新领域。
但俄有些人士充满疑惑和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又担心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造成移民问题。
俄新闻媒体中有相当部分对华不怎么友好,经常以“新闻自由”为由,散布反映中国消极面和不利于发展中俄关系的言论,有些甚至充当传播“中国威胁论”的工具。
中国也有一些人认为“俄罗斯靠不住”,怀疑俄罗斯是否真正愿意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认为俄罗斯实际上是把战略重点放在独联体和欧美,一心要融入欧洲,对中俄双边贸易存在某些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