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块三作业

模块三作业

模块三作业 ———————————————————————————————— 作者: ———————————————————————————————— 日期:

ﻩ模块三作业 活动1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doc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包括了以下几部分: (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新学习内容(3)知识的整合协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同时结合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 (1)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来算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动机教学策略。体现在: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表现在:陈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有理数的乘方有个清晰的印象,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形象、直观。

(4)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陈老师设计了一些运算题,要求学生动手实践,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些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5)探究式教学策略。本课的实际操作性的探究活动比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不认同陈老师的设计。多媒体虽然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知识系统的需要,看看是否需要运用多媒体。陈老师本课讲授的有理数的乘方,课前他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对折纸张,并观察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兴趣明显高涨,总结出了有理数乘方的书写方法,教学的效果已经达到,教师没有必要再使用多媒体。数学课堂上,对于一些抽象的、深奥的、空间的、语言表述不太易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在上课之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亲手做一做:动手对折纸张,并观察纸张的层数和折叠次数的关系,孩子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老师的指引下,探究意识逐步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认真备课,这叫做预设。陈老师的几个问题设计刚好体现了这些特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目标和多媒体、教学练习如何联系在一起,如何进行课外拓展等,考虑得比较详细全面,为上好一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拓展来源于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灌输了一种学习观念,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好它可以解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实际的问题。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建议: 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以后,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说出结果,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而不是由教师总结出来。

活动2 可选案例上:《“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 1. 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

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启发学生从已有的或相似的知识点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出现困难一筹莫展时,王老师采取了缩小观察范围,转移学生注意,开拓学生思路,打破定向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知识,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圆心角”移开,去另寻途径,集中于“圆弧与圆周的比”这一关键点上。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

在发现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以突显学习者的自主地位,达到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高目的。因此,我认为,王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难度,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成功的。

2. 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

答: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我认为合适。这种活动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基础上的巩固提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分组的方法是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大家不许拆开圆锥模型,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求出它的侧面积,因为测量和计算,任务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任务简单,一个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计算, 2人足以完成。当然也有“更好”的分组方法,如自由组合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组际竞争,但可是会造成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而且对于学困生不太理想,会加重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挫折感,严重不利于学困生的个体发展和班级的整体发展。总的来说,王老师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3. 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

答: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都要让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后都要有所得,无论得到的是高层次还是低层次,都是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者的自信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我觉得可以这样做:

⑴教师合理设计课堂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性,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且有机会回答。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想到了,不要急于让他回答,再给点时间让反应慢的学生也再思考一下;对于简单的问题,多把机会给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使他有自信。

⑵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理分组,各组内应该有好、中、差成员,给各个成员明确分工,学习能力强的为组长,负责指导与辅导,表达能力好的负责发表小组观点,较差的可以负责动手操作或者记录等方面事情,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有事做,而不是旁观者。最后实施小组评价,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做事情对小组成绩的影响。

⑶采用“兵带兵”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在评价上进行捆绑评价,就会让所有学生动起来。

4. 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否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呢?如果不是,你认为王老师在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在王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将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学生自己去“发现”,但这不意味着老师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发现学习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所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知识。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堂课上王老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出问题:“我们一起来把圆锥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吧。”确立了学习的对象,这是探究的基础。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检验”:第一个假设:如果能够求出侧面积,表面积就迎刃而解了。为解决这个假设,又产生一个新的假设:如果知道了扇面占据圆面的比例,就可以求出侧面积了。当学生在“发现”过程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时,王老师又及时给予支持,降低知识坡度,激活学生经验,缩小关注范围,修正学生思维。这样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完成了问题的探究,解决了最初的问题。

5. 你认为王老师的这堂数学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我认为王老师在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是: ⑴教学中能够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优秀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⑵非常重视让学生自主发现,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 ⑶善于观察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点拨,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选择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认为可以改进和注意的地方是∶ ⑴建议将小组人数增加到4-6人,由小组长带领探究,各小组合作完成相关数据的测量后,进行结果对照,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找出原因,纠正错误,统一答案。

⑵要注意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探究的时间要适宜,20分钟的探究时间过多了,课堂只有45分钟,时间是很有限的。

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多样,更准确。 ⑷课前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内容,可避免上课探究时“卡壳”,提高课堂效率。 可选案例下 《“艰难破壳”的丑小鸭》案例分析.doc 1.许老师在哪些地方的提问较好地启发了学生? 答:许老师在导入本节课时运用了质疑导入法,巧妙设问“两个问题:丑小鸭是小鸭子么?为什么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丑小鸭为什么那么伤心?它当时会怎么想呢?等”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然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