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草稿)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

”1世界各国各有所长。

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

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

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

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

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

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

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

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

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

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IT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充其量也只有10万多员工。

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

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木不见树林。

生产出来了卖不出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穷,国内购买力不强,市场规模比较小,因此,对外开放,开拓海外市场成了积累原始资金的重要途径。

田忌赛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

齐王和田忌的马都分上中下三等。

田忌的马不如齐王。

大军事家孙膑建议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先输一局,随后,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连赢两局,反败为胜。

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商品的结构决定了竞争对手,而对手强弱决定了市场的占有率。

如果把出口商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到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排一个顺序。

中国和印度参加了不同组别的竞争。

在这个光谱中,中国占据了低端很大的一段,而印度出口的主要是信息产业(IT)的软件服务。

印度出口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欧洲和日本。

(附表2:印度出口结构)信息产业属于高科技。

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较量。

高科技前沿开拓依托于基础理论研究。

平心而论,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无论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印度和西方强国之间的差距非常显著。

在IT行业中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

因此,在IT产业中必然形成在欧美和印度之间的分工。

欧美在IT产业的高端,而印度在低端。

尽管目前印度占有大量IT低端市场份额,由于缺乏继续向高端攻城略地的潜力,很难继续扩大市场份额。

如果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必须加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显然,印度要缩小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和欧美之间的差距绝非易事。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印度选择了美、日、欧洲作为对手,在竞争中很吃亏。

从另一方面讲,印度IT产业就业人数是总劳动力的0.24%。

即使印度在IT产业中就业人数翻一番,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对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第二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第三,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和一些东欧国家等。

当前,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占有相当显著的比较优势,仍有扩展出口空间的余地。

这也就是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的竞争对手主要在第三组。

双方各有所长,有得一拼。

中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和欧美各国不在同一个组别中。

相对而言,竞争对手和中国差不多,使得中国还有可能拓展出口商品空间。

三、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食品、饮料、烟类、矿物原料等)占50%以上。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步上升,在2002年初级产品的比例下降为8.8%,而工业制成品上升为91.2%。

在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当中,在1980年,轻纺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2.1%,机械和电子产品仅占4.4%。

可是,到了2002年,中国出口的轻纺产品数额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只有16.3%。

而机械和电子产品占的比重迅速上升为39%。

从中国出口商品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机构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出口商品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开始,逐步向资本和技术较为密集的产品发展。

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

近年来,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鞋帽等传统轻工产品向电子、机械、电机等领域扩展。

出口汽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进口汽车的数量。

手提电脑、手机、计算器、电话通讯设备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展示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表1: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总额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比例工业制成品比例1980 181 91 90 50.3% 49.7% 1985 273 138 135 50.5% 49.5% 1989 525 151 374 28.8% 71.2% 1990 621 159 462 25.6% 74.4% 1991 719 161 556 22.4% 77.3% 1992 849 170 679 20.0% 80.0% 1993 917 167 750 18.2% 81.8% 1994 1210 197 1012 16.3% 83.6% 1995 1487 214 1272 14.4% 85.5% 1996 1510 219 1291 14.5% 85.5% 1997 1827 239 1588 13.1% 86.9% 1998 1837 204 1632 11.1% 88.8% 1999 1949 199 1749 10.2% 89.7% 2000 2492 254 2237 10.2% 89.8% 2001 2660 263 2397 9.9% 90.1% 2002 3255 285 2970 8.8% 9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第655页。

表2 中国出口商品中轻纺和机械电子产品比例轻纺产品机械电子轻纺产品比例机械电子产品比例1980 40 8 22.1% 4.4%1985 45 8 16.5% 2.9%1989 108 38 20.6% 7.2%1990 125 56 20.1% 9.0%1991 145 72 20.2% 10.0%1992 161 132 19.0% 15.5%1993 163 152 17.8% 16.6%1994 232 218 19.2% 18.0%1995 322 314 21.7% 21.1%1996 284 353 18.8% 23.4%1997 344 437 18.8% 23.9%1998 324 502 17.6% 27.3%1999 332 588 17.0% 30.2%2000 425 826 17.1% 33.1%2001 438 949 16.5% 35.7%2002 529 1269 16.3% 39.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第655页。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当年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很早以前,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就指出经济结构变化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和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包含着经济结构(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消费模式、分配状况、社会福利、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等)的变化,而后者是在旧有结构基础上的放大。

中国走的正是逐渐改变经济产业结构的道路。

利用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积累资金,通过出口扩大商品市场,在进出口贸易中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而印度发展IT产业,虽说也属于结构上的变化,但是由于IT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太小,所以印度的增长还不足以改变其基本经济结构。

如果没有结构变化,那么经济增长很可能属于传统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ircle)。

当投资遇到了市场需求的约束之后,进入调整和萧条。

从印度的经济增长轨迹来看,我们还不能完全排除在2004-2005年期间出现的高增长属于经济周期的可能。

表3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中国印度1999 7.2 6.72000 8.4 5.42001 7.2 4.22002 8.9 4.92003 10.2 8.22004 9.9 7.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从在经济结构变化来说,中国走的是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而印度走的是跳跃式发展道路。

印度的发展策略可以比较形象地描绘为,首先跳跃到高科技领域,在高科技领域中积累资金,然后再为普通民众创造工作机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

对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不能超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高科技和或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尚且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先例。

印度正在进行着亚洲各国在近20年内出现的第二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的主角是印尼前总统哈比比。

他在英国获得航空工业的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从政。

在担任苏哈托的副总统时候大力鼓吹发展航空工业,被印尼媒体称为“高科技先生”。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他临危受命,担任总统,依然没有放弃推动航空工业。

令人遗憾,印尼在航空工业上投入巨资,可是时至今日还没有生产出飞机来。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好心未必办好事。

印度的实验能否成功,尚需拭目以待。

二、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竞赛目前,印度和中国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碰头。

中国出口的商品,印度基本上不出口。

印度是传统的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生产大国,可是,却很难得到西方大公司的订单。

在废除了多边纺织品协议之后,中国的出口量迅速增加,可是印度的出口量却相对萎缩。

印度能不能取代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中的比较优势?在IT产业上中国正在追赶上来,和印度争夺市场订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