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方
法
武昌理工学院
许嵩N代弟子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
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
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
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
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
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
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
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
这些词
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
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1、指一种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
3、是一
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
4、
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
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
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
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
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
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
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
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
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
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
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
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
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
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
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
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
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
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
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
美术创造能力。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
养的结果。
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
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
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
美术教育属于美育范畴,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的目标
是培养人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
美育的任务中,“创造美”是一个关键词,它是感受美、认识
美的目的,是最具显性特点的美育目标。
通过美育培养人的创造才能,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方向的一致性。
美具有情感性。
审美主体由于历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
养的、心态与情绪的种种差别,对美的感受、认识和创造就产生了
种种区别,决定了表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审美创造的个性化
特征。
这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
广阔的空间。
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把美术课定性为艺术文化课程。
美术文
化是艺术文化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遍及寰
宇,与人类的文明史同在。
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与它密不可分,
它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伟大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创新
实践的伟大成果。
学生在了解、学习和继承优秀的美术文化的过程中,必能深刻理解创造、创新实践对美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美术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感染力、渗透力,对培养
人的创新精神所具有的深刻而又具体的作用难以取代。
1、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
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
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学生
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即使是掌握的很好的知识,也只是运
用于考试之中,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平时学习的方
式也很单调,基本上都是做题目。
悟性、灵感在经过“千锤百炼”
之后基本上被埋没了,思维被严重地束缚。
在超越中求发展,创新
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增强创新意识开始。
2、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
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创新需要基础,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目前我国
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就是因为没有了基础研究,超越便没有可能,要真正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
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
3、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
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自己都不热爱生活,
对生活是一种漠视和冷淡,又怎会去关注生活呢,不关注生活创新
又从何来,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不是神话,它是实实在在存在
于现实中的东西。
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而且要好好享
受生活,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
的生活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
4、正视创新的核心: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
最高形式。
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
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
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
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
多因素。
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
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的思维
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
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
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
智慧。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意
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所谓创新
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
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是精神。
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
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
开发性。
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
如
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
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
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
创新的可开发性是
指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和提升的。
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这
个显能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后天的创新能力。
潜能转化为显能后,
人的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强、弱之分。
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
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
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
发和引导。
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
中的问题。
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实
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
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
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
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
创新是通过
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
新成果。
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
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
才能在创新中提升,在提
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