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89-02
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靠在创造性的学习。
同时,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更是肩负着重任。
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基础。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从心理的角度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
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这时我并
没粗浅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表扬这位学生。
接下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一方表示赞同,另一方表示反对,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活像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谁都不服输。
最后大家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也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只给了他们三支粉笔,请双方各派一名代表上台边演示摆”三角形”并说出各自的理由。
结果,一部分同学摆不出三角形。
答案当然是错的。
这时我再做解释,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笑容。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也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2.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
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2.1 留足思维的时空。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
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
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
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2.2 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
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这时师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以后想问题要深入思考,换角度思考,通过自己思索发现不同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好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用贴近生活的教法,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的滋长旺盛,激发学生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还会刺激学生新思路的开拓。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喜欢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生活的实
际,心理特点,尽量用学生易接受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把数学内容展现出来,注重直观形象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自实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学加减两步运算应用题时,采用游戏的形式先请12名学生扮演乘客,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表演开车往前走到张家村站,叫5名乘客下车。
根据表演,请学生口头编一道减法计算题:(一辆客车有乘客12人,开到张家村站时有5人下车,车上还有乘客多少人?)指名解答,板书:12-5=7(人)。
接着又请另5名学生扮演上车的乘客,请学生根据情景再编一道加法应用题,(一辆客车有乘客7人,开到张家村站又上来5人,这时车上有几个人?)指名解答板书:7+5=12(人)再引导学生把刚才表演前后情节连在一起。
口头编一道只有一个问题的应用题:(一辆客车原有乘客12人,开到张家村站下去5人,又上车5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成为所要学的例题。
通过刚才的直观表演,使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的学习并不难。
数量关系就在身边,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化数量关系转为抽象数量关系,这是理性的上升,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愉快,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适时适度地引导、开发、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
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孔国庆;引导主动参与激励探索创新;[j]小学数学教育2001年第11期
[2] 陈兴玉;浅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6期供稿
[3] 耿红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08年27期
[4] 刘洪南;努力搭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j];作文教学通讯;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