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的密度与其产量有直接的关系,每一个优良品种都要有其合理的种植密度,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即要合理密植。
玉米产量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因素构成。
穗数基本由株数决定,是产量构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变化较大,也是易于人为控制的因素;穗粒数由植株个体营养条件、穗分化时期及开花授粉时期的气候条件决定;粒重主要由品种遗传特性决定,一般变化较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但粒重的大小又受抽雄后光合生产率与光合产物向子粒运输的效率、时间和数量等因素影响。
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均与种植密度有关。
在某一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多,超过这一范围,因空秆率提高,穗数反而下降。
穗粒数和粒重一般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所以,玉米种植密度必须考虑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生产上应通过合理密植协调和统一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的矛盾,使三因素的乘积达最大值,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以2010年河北裕丰玉米研究中心的4个玉米新品种密度试验为例:参试品种有承玉18、承玉19、承
365、承421,依次用A、B、C、D表示。
留苗密度设5个处理。
承玉18的5个处理分别为3500、4000、4500、5000、5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32、0.28、0.24、0.20、0.16m,小区株数分别为95、110、120、135、150株,行株数分别为19、22、24、27、30株;承玉19、承365、承421的5个处理分别为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m2,株距分别为0.44、0.37、0.32、0.28、0.25m,小区株数分别为70、80、95、105、120株,行株数为14、16、19、21、24株。
处理共分为A1 A5、B1 B5、C1 C5、D1 D5,计20个处理。
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8m2,5行区,行长6m,行距60cm,收获中间3行计产。
对各品种分别进行指数回归分析,求得各品种最佳留苗密度。
通过田间收获及室内考种,指数回归分析见图1。
图1 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根据产量,通过指数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估
计值计算:A品种667m2产量变换的依变量平均
5.05,回归系数0.2113,回归截距403.7719;估计值=
403.7719Xe0.2113X;每667m2最佳密度=4700株,产量=
703kg。
B品种估计值=634.3177Xe0.2853X;最佳密度=
3500株,产量=817.9kg。
C品种估计值=365.3479Xe0.2471X;
最佳密度=4000株,产量=543.9kg。
D品种估计值=
565.3479Xe0.2667X;最佳密度=3750株,产量=779.9kg。
相关系数检验:A品种=-0.7896;B品种=-0.7896;C
品种=-0.3927;D品种=-1.026**。
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和指数回归分析,承玉18
(A)品种估计值=403.7719Xe0.2113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
著,每667m2最佳留苗密度应为4700株,可获最高产
量703kg;承玉19(B)品种估计值= 634.3177Xe0.2853X,
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应为3500株,
可获最高产量817.9kg;承365(C)品种估计值=
365.3479Xe0.2471X,相关系数检测不显著,最佳留苗密度
应为4000株,可获最高产量543.9kg;承421(D)品种
估计值=565.3479Xe0.2667X,相关系数检测极显著,最佳
留苗密度应为3750株,可获最高产量779.9kg。
从而
看出矮秆,紧凑型,耐密植的品种承玉18,株高、穗位
变化不大,而且秃尖小,空秆率低,无倒伏,适于密植高
产。
高秆大穗形品种承玉19、承365每667m2最佳密
度为3500、4000株。
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逐
渐增高,而且空秆率、倒伏率提高。
应以稀植为好。
承
421是个稳产品种,产量在2500 4500株之间,变化幅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冯海侠
(河北省承德县农牧局,承德1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