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
分析
摘要: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
有很高的要求。

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
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

本文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
研究,并提出提高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的举措。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引言
玉米对种植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小,在种植选择时更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

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
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备受关注。

针对种植密度对
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的影响
(1)种植密度小对于产量的影响:在玉米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会
促进单株生长,然而整体产量会受到影响。

种植密度合理,单株玉米在光照方面
的需求能够得到切实满足,茎秆生长更为理想,如此一来,养分输送就更为顺利,单株玉米的营养实际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单株产量就会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植密度太小,所以单位面积内的玉米穗数大幅减少,导致整体产量降低。

(2)种植密度大对于产量的影响:在增大种植密度后,玉米叶面积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光合作用会有明显提升,整体产量也能得到保证。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穗粒数较多,所以穗粒重量难以达到要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单株
生长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众所周知,单株品质、整体产量之间难以保持
绝对平衡,因而要合理设置种植密度,这样一来可使玉米整体产量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降低产量。

(3)种植密度适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玉米生长的角度来说,种植密度不可忽视,确保种植密度处于最佳状态可使光合作用更加充分,植株所需养分得到满足,玉米可以健康生长,整体产量会得到明显提升,穗粒重量会达到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应合理设置种植密度,可使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避免光照不足、营养短缺,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科学规划种植密度。

1.2玉米不用的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在评价玉米品质时,需要注意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

具体来说,玉米种植密度发生变化时,蛋白质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进入灌浆中期后呈反比例关系,但籽粒已经成熟,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脂肪含量对玉米种植密度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在灌浆中后期呈正比例关系。

成熟后为线性关系,起先较高,继而逐渐降低。

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脂肪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营养成分也达不到预期[1]。

淀粉含量对种植密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种植密度较大,淀粉含量会降低,呈现线性关系,由低变高。

由以上表述可知,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玉米品质有明显提升。

2、影响原因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对生长机理、环境需求等因素有清晰的认知,当加大种植密度后,光照、透风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玉米产量、品质达不到预期。

如果种植密度太大,透光性会受到影响,玉米单株光合作用达不到预期,使得生长环境质量较差。

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太小,虽然光合作用能够得到增加,但是无法充分利用土地、水肥资源,使得农民经济收益降低。

另外,如果种植密度偏低,透光、通风等性能会受到影响;种植密度偏高,水肥供应无法得到满足,使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会受到极大影响,玉米品质自然就达不到标准要求[2]。

3、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
3.1根据玉米品种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与种植时间
玉米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

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经度、纬度的土壤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

北方
播种时间在春季,南方播种时间在3—4月或6—7月。

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生
长过程,种植密度过小不利于玉米生长,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品质,还会影响玉米
的光合作用;种植密度过大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

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形、土壤湿度和玉米种子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选取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玉米
高产的前提条件,通常种植户都会依照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状况来选取适宜的
玉米苗。

不仅如此,还要对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进行严格筛选。

抗倒性强的品种,其根系较为发达、秆茎相对结实。

玉米品种较多、植株高度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光合作用的效果,要求种植人员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充
分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密度。

此外,在种植
前要对种植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确定种植区间,以此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3]。

此外,茎秆高度以及叶片
的繁茂程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种植杂交玉米,要适当增加
种植密度,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种植平展型玉米,应减少玉米的种植密度,
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2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不同,产
量也会发生变化。

平原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分较大,可以应用宽窄行进行
玉米种植,该种植形式可以保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产量,玉米吸收养分较多,不
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传统等距种植形式会导致玉米在生长期间光合作
用降低,影响植株生长效率。

如果必须应用等距种植形式,需要合理设置行距,
适当增加行距,明确地质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最低值。

宽窄种植方式与等
距种植方式相比,不需要考虑到种植格局,可以有效避免植株后期生长光合作用
减弱的情况。

因此,在满足宽窄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可应用该形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保障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

3.3种植技术开发
(1)应用新型自动化机械对玉米进行种植,在控制种植密度上具有一定的
优势,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

自动化机械种植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操
作比较简单,设置参数后可以自行作业,完成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效率较高。

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自动化机械种植玉米,种植效率可提高40%左右,播
种率可达95%以上。

(2)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对环境、水文、日照等条件进
行设置,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类种植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达到
高产的目的。

3.4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重视选种、播种,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病
虫害防治时,应从季节特点出发,了解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方法。

比如,越冬前期可选用低残留农药防治螟虫,也可采用生物方法来实现防治的目的。

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可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

如果已经发生大斑病,要焚烧病叶、病株,避免其他植株感染,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玉米种植密度会对玉米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在玉米种植
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种植区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种植产量
与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种子科
技, 2021,39(4):137-138.
[2] 李峰,闫秋艳,鲁晋秀,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
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8-15.
[3] 贾梦杨,姚泽英,李长青,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0,43(10):
105-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