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

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

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

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

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

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

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

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

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

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

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用独立的篇章阐述了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个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许多人认为是勾勒出了小康社会的新内涵,您是怎么理解的?
十七大报告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五个新要求的阐述,主要是针对今后要做好的主要工作而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是针对小康社会的内涵,即小康社会的特定性质或概念角度而言的。

我们讲的小康社会,只是借用了古人的表述,带有动态思维的特征,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外宾时,首次使用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随后,他进而提出“三步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的这一构想确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这时期,我们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如邓小平所说的“不穷不富”。

到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使小康社会由单纯的经济目标,丰富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

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更高的要求。

可见,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是随着时代和国家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的。

我们应立足于发展的基点来全面把握和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首先,要深刻认识新要求提出的基本背景。

新要求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出的;是根据我国资源供求矛盾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提出的;是根据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执政治国理念而提出的;是根据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的新期待,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更高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据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新变化而提出的。

其次,要准确把握新要求的特点和内涵。

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深化,从而构成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

其中既包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包含了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特别强调了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人均”指标,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问题。

总之,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既体现了目标连续性,又体现了从时代和基本国情出发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的高度、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高度,来理解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战略导向,充满信心,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第三,抓好今后五年的关键时期。

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处于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责任。


们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新要求为导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通过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我国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坚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必将更加富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