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措施
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往往由于施工技术、工艺或组织的原因,如混凝土浇筑量或浇灌面积大,施工条件的影响,不得不中断混凝土的浇筑,等到混凝土再浇筑时,新、旧混凝土之间便形成了一条接缝,即施工缝。
施工缝一般为水平或竖直设置.应设在混凝土受力较小的部位,特别是受拉力、剪力较小的部位。
同一混凝土浇筑区的整体结构一般不设施工缝。
施工缝是工程结构中的薄弱部位,若其设置不当或处理不好,容易形成贯通裂缝或渗漏水现象,这样就降低了结构的受力性能,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甚至危及工程安全。
根据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中关于施工缝设置的规定、相关参考资料及本人的施工实践,总结出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设置位置、设置方法和处理措施。
一、施工缝的设置位置
现浇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设置位置,必须按设计要求在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案中事先确定,各种结构有不同的设置位置。
总的来说,施工缝应设置在结构中比较不重要的部位,或受力(主要指剪力)较小且施工方便的部位,施工缝形成的截面应与结构产生的轴向压力相垂直,以便能直接发挥混凝土的受力特长—传递压力。
施工缝一般分水平施工缝、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3种,其正确的设置位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