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方法摘要: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施工缝。
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正确位置、影响施工缝的各种因素和混凝土施工缝处理的具体办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留设位置;浇筑;因素;处理
随着混凝土工程的广泛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机械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施工缝的现象有所增加。
施工缝若处理不好,往往会形成弱点,对结构受力、整体性及防水都不利,施工缝的设置形式、处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内在质量,处理不好甚至会造成较大的质量隐患,引起质量事故,轻则产生裂缝.重则影响安全不能使用。
因此,对施工缝的留置与处理一定要十分重视。
1施工缝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施工缝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受力复杂的结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柱子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与柱子的交接处的水平面上,或梁的下面,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或吊车梁的上面,或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
1.2垂直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
(2)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3)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中间1/3处;
(4)墙的水平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
(5)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1.3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
分总长度的3/4处;
(2)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
1.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设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1.0;
(2)在水平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复核校正;
(3)垂直施工缝或台阶形施工缝的垂直面处应加插钢筋,插筋数量和规格应由设计确定;
(4)施工缝的留设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施工缝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
结构构件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增加插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
施工缝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2影响施工缝的各种因素
准确留置施工缝在实际施工中是很难实现的及施工缝在下次施工前处理也很难做到位,由此会产生各种现象,如:冷缝、裂缝、剪力破坏、构件变形等。
2.1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的原因
(1)由于施工缝留置不当使结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可使施工缝在使用中产生裂缝。
(2)由于施工缝留置不当,对构件预应力产生影响,造成构件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由于施工缝留置不当,构造钢筋过多或过少或偏离受剪力区,造成使用时产生裂缝。
(4)留置时未充分考虑混凝土的伸缩变形,使用混凝土后构件产生不良后果(如:施工缝为上或一面防水处理不当产生漏水、泌水现象)。
(5)施工缝留置时与后施的混凝土配合比不一致而产生的不规则裂缝。
2.2混凝土自身材料的原因:由于材料原因,也可对施工缝产生
很大程度的影响
(1)砂石含泥量过大,导致混凝土收缩加大,致使施工缝处产生裂缝。
(2)骨料颗粒级配不均,单方混凝土用水泥量加大,收缩比加大导致施工缝开裂。
(3)混凝土矿物掺合料及外加剂选用不当或没按要求添加,加大混凝土的收缩。
(4)水泥的品种及标号选择不当,标号越高的水泥,颗粒越细,收缩比越大,越容易开裂,导致施工缝出现开裂。
(6)新、旧混凝土接缝处常发生裂缝,或因施工方式有误产生施工缝致表面产生龟裂。
(7)施工时振捣不密实,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点位选择不准确.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造成蜂窝现象,局部产生裂缝,诱导施工缝产生裂缝。
(8)高空浇筑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爆晒,混凝土收缩值加大,相应对施工缝造成裂缝现象。
(9)对前后两次所浇筑混凝土缺少收抹次数,易产生表面收缩而使施工缝产生裂缝现象。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对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进而致使施工缝产生裂缝。
2.3现场施工方面的原因
(1)施工缝处松散混凝土及石子剔除不到位,灰尘清理不净,
以及重新浇筑第二次混凝土前未在施工缝处浇水湿润,同配比的减石子混凝土放置量不够都会在成型后的施工缝处形成裂缝及缺陷。
(2)现场浇筑时由于工人责任心问题,混凝土不按要求振捣,振捣遍数不够,漏振,混凝不密实,成型质量差,导致施工缝处开裂。
(3)高空作业时,烈日暴晒,混凝土失水快,相应对施工缝造成影响。
(4)在支模和钢筋绑扎的过程中对掉入缝内的杂物及垃圾没有及时清理,浇筑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
(5)钢筋过密,内外模板距离狭窄,混凝土浇筑困难,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6)下料方法不当,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7)浇筑时,因工序衔接等原因,造成新老接槎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8)施工缝中没有放置膨胀止水带或止水钢板。
(9)没有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致使接槎部位产生裂缝。
2.4由于混凝土配合不当而对施工缝产生严重影响
(1)在工程设计中,构件要求的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添加剂等)过大;
(3)在单位体积水泥用量大的情况下,如果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就越大,塌落度就越大,收缩越大,最终致使施工缝出现不良现象;
(4)混凝土膨胀剂掺量、砂率和水灰比选择不当也会造成混凝土性能达不到现场构件的要求。
2.5施工现场养护及环境方面的原因
(1)忽视了对新浇筑的混凝土的养护、遮盖、挡风等防护措施,致使失水过快,塑性混凝土在表面收缩和内部约束作用下,薄弱的硬结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造成长度为10~1000mm不等的裂缝,而影响施工缝产生裂缝。
(2)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而使施工缝受到不良影响。
2.6工人施工方面的原因
(1)现场养护不到位,混凝土拆模后没有及时养护,致使混凝土脱水,产生裂缝。
(2)工人野蛮施工,拆模过早,是施工缝受到不良影响。
2.7由于使用原因使施工缝产生的裂缝
(1)由于构筑物不均匀沉降,使施工缝产生沉降裂缝;
(2)使用荷载(包括活活载)超负;
(3)采用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体或剔凿墙、梁、柱等引起施工缝产生裂缝;
(4)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施工缝的加速老化及裂缝。
3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要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
后)继续灌筑混凝土前,应清理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的砂石和软弱的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将表面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湿润时间不宜少于24h。
残留在混凝±表面的积水应清除。
施工缝附近的钢筋回弯时,要注意不要使混凝土受到松动和损坏。
钢筋上的油污,水泥浆,浮锈等渣物也应清除;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刷一层10mm~15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应避免直接靠近施工缝已终凝的混凝土边缘下料和机械振捣,但应对施工缝处新浇筑的混凝土要加强振捣,使其结合密实;冬季施工时,应对施工缝采取垫衬,覆盖、保温、保湿等措施;对于受高温影响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预应力结构,不留置施工缝为好;为了使受热作用的构件抗裂性及保证钢筋的可靠锚固,应尽量采取变形钢筋。
4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施工缝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是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和施工时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施工的需要、天气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并且在留施工缝的时候要确保位置留设合适和合理处理施工缝。
参考文献
[1] 张雪迎温百成高飞李娇,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方法[j]辽宁建材,2006.04
[2] 程晓威; 冯平,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留置问题及处理
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