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采用通史体裁编写,每一历史阶段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叙述,这些内容构成了教材的专题内容。
专题内容不同,讲授方法也应有别。
一、历史人物的讲授方法1、讲授历史人物的方法讲授历史人物一般都用讲述法,讲述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身份地位、主要事迹,简要评价等。
讲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人传事和以事带人两种。
以人传事,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讲述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和与他有关的历史史实。
以事带人,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去讲述。
在运用上述方法讲述历史人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与描述像结合。
(2)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材料,如:历史人物画像、历史情景图象等。
(3)适当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史料原文,增强感染力。
2、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两种:点评和专评。
点评又分为穿插点评和述后点评。
穿插点评是指在讲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就历史人物的某一行为或语言加以评价。
述后点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的事迹后,加以点评。
专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活动后,把其事迹、活动归纳起来,加以全面评价。
二、经济史内容的讲述方法它包括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其内容概念较多,宜用讲解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讲解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因果相联(1)讲授经济史内容,要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因果联系。
如:井田制的瓦解: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的瓦解。
(2)要揭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因果联系。
(3)要揭示阶级斗争与统治阶级实行的经济措施的因果联系,即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2、点面结合将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面)与其中主要部门、主要方面、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述。
其具体要求是:第一、在讲授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两主要部门。
第二、在讲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两个主要地区。
第三、在讲述一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两个个主要方面。
3、串联理线把不同时期某一国家的同一方面的经济史知识一个接一个地连接起来,整理出基本线索。
串联理线,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帮助学生整理完成,即新旧知识不断联系,以此顺延,终至完成。
4、具体形象即把空洞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进行具体形象的讲述,主要有补充典型材料、运用细致描述、穿插短小故事、引用诗词佳句等方法。
此外,还可以运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方法。
三、政治史内容的讲授方法政治史内容大体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措施和政治改革、政治文献和政党,也包括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各类战争等。
政治史内容一般用讲解法、阐述法为主,进行分析与综合。
讲授政治史要做到以下几点:1、政治经济有机结合其具体要求是:第一、必须说明经济决定政治。
如:美国南北战争是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又如:资本主义世界的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政治危机,导致革命的发生。
因此,舍去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使学生认识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必须说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如: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较清明的政策,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舍去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也不可能使学生认识政治发展给予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2、一分为二正确评价任何一个政治人物、每项政治措施和政治制度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对它们的评价也只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一分为二的辨证法的观点来分析利弊,不能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如:每朝每代都要加强中央集权,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讲清线索揭示联系讲清有关内容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揭示教材的前后内在联系。
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全过程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过这些战争,使中国封建社会由独立的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完全沦为)。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才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
四、文化史内容的讲授方法中学教材中的文化史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内容。
文化史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解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讲清因由即要讲清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结合教材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要讲清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的基础。
如:原始宗教的产生,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现象无法理解而将其神化产生的。
又如:原始音乐起源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喊声。
第二、要讲清一定的文化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
如: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等,都是当时历史时代的产物,都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第三、要讲清一定的政治往往给文化的发展以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如:唐诗、宋词的繁荣跟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而清朝大兴“文字狱”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再如:秦汉时期,在文化上实行专制统治,才会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前后相承讲授文化史内容,应讲清有关文化渊源相承的关系。
3、联系对照即把中外文化史上的同类知识加以联系和比较。
联系对照的作用在于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之中,使讲授在空间上更广阔,内容上更丰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史基本知识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献身精神。
4、重视文化史人物的讲授文化史人物的讲授,一般宜用以人带事的方法。
应注意描述人物画像,介绍典型事迹,突出主要成就,引用名人名言,进行恰当的评价。
评价文化史人物,应当主要看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做贡献的大小,而不能简单地以他们的阶级出身、政治态度以及世界观来肯定或否定他们在文化发展史上的功绩。
讲授文化史还应注意说明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两个方面:一是国际范围的,表现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说明这种交流与融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总要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二是本国范围内,表现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战争史内容的讲授方法在人类历史上爆发了无数次的战争,这些战争如果按交战双方来划分,有阶级间的战争,如:明末农民战争、斯巴达克起义等;有民族间的战争,如:北宋与辽的战争、元与南宋的战争等;有国家间的战争,如:中日甲午战争、俄土战争等。
如按战争性质来划分,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
讲授战争史必须讲清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
1、分析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起因一般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诱发事件,二为根本原因,即引起战争爆发的深刻的内在因素(政治、经济或其它因素)。
诱发事件与根本原因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现象又都是从某一特定的方面表现出事物的本质。
如:印度民族大起义,从现象上看,涂油子弹事件是起义的起因,但实际上,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殖民地的压榨、掠夺、控制,才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总之,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通过一定的诱发事件表现出来,而诱发事件又都从其特定的方面反映出战争的根本原因。
2、叙述战争过程战争过程一般宜用叙述法、讲述法。
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阶段叙述,即按战争过程的阶段来叙述。
如:希波战争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公元前492年——公元前479年),第二阶段(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49年)。
二是按战场来叙述,即依据战争过程的地域性来叙述。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按三个战场来叙述,即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3、突出重大战役战役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战争离不开对战役的描述,突出对重大战役的描述与点评,是讲好战争史的有效方法。
4、分析战争性质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总是相对而言的。
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有时又有主次之分,主要方面处于领导、决定的地位,次要方面处于服从、从属地位。
说明战争性质,既要坚持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观点,不能是非不分,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5、讲解战争的意义或影响。
六、民族史内容的讲授方法民族史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的兴起、发展和民族统一政权的建立;主要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措施;民族间的战争;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等。
民族史可采用多种讲授方法。
但无论哪种方法讲授,都须注意以下几点。
1、我国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是讲授中国民族史必须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因此,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1)多民族性。
(2)汉族的主体性,即汉族的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在各个历史时期,汉族人口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大多数是汉族建立的(除元、清外);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经济文化,始终上一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一直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这是汉族主体性的最重要的标志。
(3)统一的长期性。
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统一的。
2、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祖国历史中都作出了贡献。
这是讲授中国民族史的一个基本观点。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共同开发祖国的边疆。
历史上汉族主居中原,少数民族多居边疆。
中原地区开发较早,边疆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贡献最大。
(2)共同开发祖国的经济文化。
(3)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
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得到了高山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3、正确反映了民族之间的战争。
关于民族战争应说明以下三个问题:(1)说明战争的发动者是各民族统治者,而不是各族人民,即把挑起战争者与卷入战争者区分开来。
(2)要说明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3)要正确评价民族战争的结果。
一方面要说明民主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以及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要说明民族战争客观上又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4、注意讲清少数民族历史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