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3.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理念,贯彻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 进”的基本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规定的教学内容范 围,设计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及具体内容。 4.体现教材的时代性,既要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 指导思想,又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并要体现当 代社会的进步以及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 需求,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应提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需求。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 的史事,适当删除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 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 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与实验稿的 知识点相比,新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 增补了二十多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 三十来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难 度降低,使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学操作。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新初中课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的介绍
新教材使用的建议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历 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 年开始的,初中历史执行的是课标 实验稿。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 深入发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 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 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 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 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 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 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1. 对前言部分的修改
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 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 大特性。
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 育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 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 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课程设计思路: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 做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 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 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 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 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在内容的编制上, 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反 映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 新趋向。我们应仔细研读 新课标,认真落实课标的 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推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

部编新教材内容介绍
新 教 材 编 写 的 背 景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中小 学教材建设。2009年,中央宣 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对中小学教材编写进行专题研 究,指示教育部要组织编写德 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教 育部在颁布了新课标后,着手 组织这三科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 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样更 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பைடு நூலகம்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 写。“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 是指历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 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 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教 材 编 写 的 框 架 和 体 例
具体的呈现 方式,是在 单元框架下 设课,在每 课中设子目。
评审专家认为历史教材主要特点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了历 史叙述与阐释中,做到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 改革开放时期的领导作用叙述比较全面系统,深 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 ★注重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展格局,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三科教材的主编是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推荐、经报中央宣传思想领导 小组同意的。历史教材由著名 史学家齐世荣先生担任总主编。
教 材 编 写 的 指 导 原 则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 判断,力图科学、准确地展现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面、客观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 物;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对历史问题作出 实事求是的评述。 2.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将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 落实在历史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叙述历史教学内容中与 这些方面有密切关联的史事,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 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 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 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 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 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 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 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教材编写出来后经过严格审查
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专家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
实行“四审”制度: 学科审查—综合审查—专题审查—终审
参与审查的专家有200多人,其中:
中央“马工程”专家108位, 中学历史特级教师30多位。 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的内容, 报外交部、国家地理信息测绘局审查。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两次召开会议,对教材进行审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