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于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关于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摘要]山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能源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产业结构畸形、产业层次低下、基础设施不足、政府管理失效、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必须结合山西省自身特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新型交通网络、建立创新驱动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逐步走出发展困境,形成新常态式的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山西;经济发展;战略对策[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nergy base of China, Shanxi Province has long been insisting on energy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nxi Province has encountered such problems a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lformation, low industrial level, inadequate infrastructure, government management failure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nxi Province,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ild a new transport network, establish an innovation-driven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expand the opening up gradually out of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目录引言1.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2.山西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经济整体水平较低2.2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2.3思想滞后2.4人才发展短板2.5粗放式发展2.6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3.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3.2实现与周边省份的经济一体化3.3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5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3.6实施人才强省战略3.7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结参考文献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山西是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撑的省份,长期以来,走着一条科技含量低,高消耗、重污染的经济发展道路。

丰富的煤炭是山西的重要发展资源,全省依托煤炭资源建立起来完备的工业体系。

同时,多年的发展也让山西各地区的发展都深深打上了煤炭的“烙印”。

许多地区因煤而兴,很多问题也因煤而起,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全省经济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要想摆脱困境,必须走“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在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格局中再造一个新山西。

”的道路。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25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4%,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

中部的具体排名是: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 GDP位列中部第六位。

我国的能源过分依赖于山西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依靠煤炭能源为主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山西必须审慎的面对自己的产业现实。

在21世纪的今天,20年前制定的能源基地战略已经逐步失去了其现实指导意义,重新制定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势在必行。

本文将通过对山西三大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山西省的社会与资源优势,对其产业调整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若干对策。

1. 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山西省地处内陆,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制约,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逐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等公业作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动力。

同时山西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由于历史、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和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工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

由污染、生态等问题造成的问题和矛盾相当突出,巨大的污染不仅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以后山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些年来,天然气、电能、风能等各种替代能源的不断涌现,造成了传统能源价格的下降。

新能源产生的能量充足且造成的污染较少,方便运输储存,迅速在市场份额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

同时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使得近年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与能源供应的限制。

山西长期以来形成的畸形的产业结构和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单位产出能耗强度大以及污染排放强度大,这已经成为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地域和时代的限制,人们普遍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动力,认为进国企是铁饭碗,竞争意识淡薄,在煤炭行业高速发展的年代,社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就业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伴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新能源的开发带来的煤炭价格的下降,企业的效益下滑,职工的收入下降。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长期观念,人们缺少打破现状,努力创新的精神,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没有现有的经验可以遵循,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十分困难。

在受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下,对外联系程度低、产业结构低级化、区域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

这些问题对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省际之间及省内各区域之间协调互动发展机制是提升山西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山西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各区域整体水平低,缺乏发展潜力2000年来,山西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大多数区域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行业结构趋同,并呈现出浓厚的能源原材料工业色彩。

近年来,除太原市产业结构大有改变,第三产业增长势头较快外,大同、阳泉、晋城、朔州市仍属于资源主导型区域,呈现出资源禀赋拉动经济的低增长模式。

长治、临汾、晋中、运城市则是各产业齐头并进,但内部结构仍然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差,缺乏经济增长潜力。

忻州、吕梁市则由于自然条件较差,环境脆弱,致使区内集聚了山西近半数的国家级贫困县,因此该区域是山西经济发展中反贫困的重中之重2.2产业结构低级化,产业布局不合理山西经济结构是以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始化特征,山西全省三分之二的城镇经济发展严重依靠煤炭。

现在山西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结构档次低、效益不高、转换功能不强、适应市场能力弱、受控度高、出入市场的主动性差。

具体表现为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支柱产业单一,置换缓慢、产业关联度低、产业外向程度低。

同时,城镇职能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且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加工深度不够导致山西产品的附加值低。

山西的大中城市多数为工矿业城市,城市经济主要依托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粗加工,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除山西南部的运城、河津、垣曲、永济、侯马等地以有色金属工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外,全省形成了六大能源工业基地,从北向南依次为大同——朔州动力煤生产基地、忻州——原平煤化工业基地、太原重工业综合基地、阳泉无烟煤生产基地、临汾——霍州煤电工业基地、长治——晋城能源综合工业基地。

这种趋同的城市经济之间既不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在城市内部产业之间的联系作用也很差,耗水多、污染严重的产业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而且还严重影响其它产业发展前景,尤其是制约旅游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趋同的城市产业结构使全省经济产生“共振”现象,经济波动加大。

20世纪90年代末期,煤价低、煤炭销售困难,全省经济总体下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近几年来,伴随着金融危机和国内减排要求的出台,国际国内煤炭需求下降,煤价骤降,所有煤炭产业进入霜冻期,煤炭行业一片死寂。

城市职能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的替代与升级是山西无法回避的现实。

2.3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大省,计划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缺乏市场意识。

人们对市场的重视和开拓不够,资源要素以政府推动的非市场经济模式运行为主,导致市场化程度低,外向度差。

“据太原海关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山西省进出口总值79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4%,增速居全国第一位,进出口总值居全国第23位。

其中,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7.2%;进口总值同比增长9.3%,贸易顺差同比增长90.9%。

但资源仍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影响了经济的整体运作效率。

另一方面,品牌意识淡薄。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提升产品品牌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2005年,国家共推出921个中国名牌产品,山西省比例不足1%。

2.4人才开发不足,人才外流严重山西的人才开发始终赶不上发达省份甚至比不过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

突出的问题是:人才总量不高,高素质的学科前沿人才更是缺乏;人才队伍状况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不适应,很难满足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社会环境、机制环境、体制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人才外流严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大;留住高层次人才的各方面政策不到位。

对于山西省政府和企业来说,缺乏人才是一个方面,但建立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则更是当务之急。

2.5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持续,环境破坏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