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内容简述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

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

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

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

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

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附报告详细目录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一)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一国的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耦合而成。

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

按其形式的直接缘由可粗分为两类:一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城、市域,省、市、县又是行政管理层次,而且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

可见,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但又不同于像长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区域经济,不同于沿长江和沿京九那样的经济带。

同时,县域内农村占有广阔空间,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但县域经济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内涵。

这个内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二是要从外延上看,就是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所谓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是指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

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

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

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二)县域经济特点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注重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型模式。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区位优势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沿海、沿边或紧邻政治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和贸易经济等,属于较早实现经济腾飞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产业主导发展型这类县域主要利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资源和产业实现经济发展。

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优势、传统优势产业等。

产业主导发展型根据产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和服务业主导型等。

(三)市场导向发展型市场导向主要是指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际市场,也即内向型和外向型。

在我国东部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跨国贸易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一些内陆县域由于位置所限,其市场主要面向周边地区,大多属于内向型。

这些发展类型尽管侧重点不同、发展途径不同,但其发展内涵却基本相同:都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都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条件为竞争手段,更重要的是,都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都属于“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型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夯实了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并使得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进而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有些地方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因此,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经济增长型向统筹发展型的转变。

三、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一)区域分布情况根据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榜单,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6个,其次依次为山东21个、浙江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

江苏包揽了榜单的前五名。

该省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大有赶超“老大哥”广东之势。

在百强县榜单中,广东仅1县上榜。

与此同时,有9个除直辖市以外的省份与榜单无缘。

分别是:甘肃、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宁夏、青海、西藏和云南。

(二)总体发展特征在新常态下,2015年公布的百强县有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了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在中三角地区中,三湘首善长沙县“一马当先”,连续8年居中西部第一,成为中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长沙县2004年位居65位、2008年排37位、2014年跻身全国十强位列第九,2015年再进一步升至第八位,牢牢占据中西部第一的位置。

(三)全国百强县排行图表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数据来源:《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四、重点省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一)江苏省江苏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中,2014年十强县用13%人口,实现了%的县域GDP。

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显示,2015年江苏继续以24席占据“百强县”总量第一的位置。

其中,江阴市、昆山市连续第三年并列第一。

苏州、无锡的6个县级市全部进入了榜单的前十名,并包揽前四名。

(一)浙江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县域经济功不可没。

201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40154亿元,其中县域经济总量占了约三分之二。

县域经济成为了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浙江90个县(市、区)中市辖区有35个,换言之,在其余的55个县(市)中,29个入围2015年全国百强县榜单,已超过半数,说明浙江经济总体向好。

宁波、绍兴、湖州、嘉兴等地所属县(市)都全部进入百强,这说明浙江省经济均质化发展水平较高,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山东省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效明显,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1个。

山东省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个,分别为即墨、寿光、青岛市南区、青岛崂山区、青岛开发区、龙口市、青岛城阳区、滕州市、邹平县、胶南市。

这批活力四射的“小老虎”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探索了各种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县域经济的新成效。

2013年,按照新区划,山东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亿元。

图表2013年山东省县域经济总量均量情况(新区划)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三)湖北省2014年,湖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增长%,高出全省增速个百分点;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亿元,增长%,高出全省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分别高出全省个和个百分点。

(四)湖南省2014年湖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个百分点。

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充分利用城市辐射的区位优势,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占全省县域的%,同比增长%。

长沙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首次挺进“全国十强”,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22调整为:71:。

(五)吉林省2013年吉林省县域GDP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占全省GDP的63%左右。

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0亿元,同比增长%。

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75亿元,同比增长%。

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到14个。

县域经济呈现崛起态势,一批经济强县显露雏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