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

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

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

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

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

(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植物群落的调查中,需要掌握最小样方面积,掌握乔、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的样方、样线、无样方技术的调查操作和统计。

包括:最小样方面积的确定原则、群落样方的统计测定以及乔、灌、草不同群落样方的统计原则。

在对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实地样方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会对植物群落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掌握生态环境中动物的调查方法。

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中两栖类的数量统计,鸟类统计、土壤动物的调查统计,并分析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路线统计法、样方统计法、样点统计法、铗曰法、标记回捕法等。

实践项目内容3: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水域生态环境是陆地常见的一种类型,特别是淡水生态环境中生物与水质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

淡水生物群主要包括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着生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

浮游生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它们多数个体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没有游泳能力、随波逐流的生物,包括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水体环境样品包括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布点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准确理解和掌握规范的技能和方法。

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断面设和采样点的设置、采样频数及采样时间等水样采集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探讨浮游生物群落分析与水环境的关系。

实践项目内容4: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通过野外土壤样品的采集,让学生了解不同研究内容及不同需要下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学会不同分析项目样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常规分析项目样品的采集方法、样品采集的数量、样品采集的布点原则及样品采集的原则。

通过野外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制备,让学生了解不同研究内容及不同需要下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不同分析项目样品的制备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测定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等肥力指标。

特别是了解土壤分析测定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土壤对土壤中养分存在和养分有效性及理化性质、微生物等的影响作用。

2. 实践教学与管理指标体系
为完成实践实习目的,需要从实践的性质目的、组织实施、基本要求、拓展要求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

2.1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

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本实习将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

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2.2 实习的组织实施
根据实习内容(包括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生物取样技术、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技术、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等),由相关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施,将学生分为四组,轮流进行四项内容的实习。

白天进行采样、观察,晚上进行标本的分离、鉴定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习和讨论。

2.3 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由教师在现场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要求清晰、明了;实习过程中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问;实习结束认真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并进行实习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2.4 实习内容
将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生物取样技术、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技术、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等实习内容细化为:
2.4.1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

2.4.2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主要了解地形、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与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关系。

2.4.3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的主要方法:样地记录法、每木调查法、点四分法、相邻格子法等,并进行一定数量的样地调查。

2.4.4野外动物种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鼠类、鸟类种群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种群密度、生态习性等。

2.4.5野外土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土壤剖面、常规土壤理化指标的速测方法等,以及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2.4.6野外土壤动物群落调查方法:掌握土壤动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包括采样及分离方法,学习分析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了解土壤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4.7研究论文实验、调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对已有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总结,并进行交流。

在此基础上,学生确定研究论文的选题,进行试验设计,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实验。

2.4.8实习完成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及研究论文。

2.4.9 对生态环境有兴趣的同学科进一步参阅相关拓展部分的内容开展实践。

2.5实习方式和时间安排
实习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中间阶段(五一前后),10天左右。

2.6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
主要通过实习考核学生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重点考核三个方面:论文设计、初步结果交流、论文写作规范等。

实习表现30%,实习总结30%,实习论文40%。

2.6.1 实习论文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单位和地址
中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
研究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外文摘要
2.6.2实习报告:每位学生都应写实习总结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引言: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地理环境概况等调查研究方法
实习内容及结果
●分析实习地区动植物区系组成、地质地貌、土壤的特征
●分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提出保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建议
●提出实习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2.7实习注意事项及其他
首先要保证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