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二: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三: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四: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书与思考钟敬文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
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
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
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且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
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
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
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
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选自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3)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4)从选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并从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说说感受最深的理由。
(5)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
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6)结合选文,填充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内容摘要”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主要内容)。
读书卡片类别:文化教育编号:001 题目:作者:出处:内容摘要: no:1 (7)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
答案:见详解解析:(1)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2)道理论证(或引证法)。
(3)此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如:“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找哪句都可以,关键在于说明理由。
如:“有些青年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语言方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形象,浅显易懂;思想内容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危害,从而论证了论点,给人以警示。
(5)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6)题目:《读书与思考》;作者:钟敬文;出处:2002年3月6日《中国教育报》,题目和作者全对得1分,出处对得1分;内容摘要(主要内容):本文论述了读书方面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的观点。
(7)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唯一答案,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议论文文体知识的理解、语句的仿写与品析、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读书方法的整理。
(6)(7)两题将读书方法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与老师都是重要的启发。
可用:(1)抓中心句法。
本文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其标志语为“总而言之”。
(2)直接解答法。
(3)紧扣特点法。
扣住前两句的句式特点,其句式是“思考,才能……”。
(4)驾轻就熟法。
选择最熟、最有话可说的句子进行品析。
(5)(6)(7)直接解答法。
提示:(5)示例:“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高尔基)/“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爱迪生)/“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普希金)/“读书不光能补充知识,还可以通过书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中,产生生命的共鸣,共同去塑造人生。
”(池田光大)(7)如:圈点法、旁批法、背诵佳段法……本题中(3)题所写句子可能会出现和前两句无法构成递进关系的情况。
这是对句子之间逻辑关系理解不透彻所致。
请认真阅读第三段末尾两句,这两句是有递进关系的,第三句必须更进一层。
(4)题解答时易漏答一个方面。
这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恶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议读书①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书,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者的心灵和上下古今的伟大智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但真正要把书读好,需搞明白三个问题。
②一是为什么读书。
这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纵观天下读书人,一般有两种读书心态:出于实用和出于兴趣。
实用性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手段,以适应工作、职务需要和追求财富等为目的。
兴趣性读书则是出于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和知识世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的许多学生不知道为何读书。
只是为了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属于被动地学习,这是对读书目的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
③二是读什么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
庄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有生命力的,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可以穿越时空的东西。
反复读经典,每次心得和收获都不一样。
毛主席读《红楼梦》读了5遍,圈点阅读《资治通鉴》17遍;温家宝总理读《沉思录》近100遍,天天都在读,这就是经典。
有些东西当时看来是经典,过一段时间再看,还是经典。
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等等都具有永恒的真理价值。
④三是如何读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一百本书而不思考,不如思考着读一本书。
前人也不是完人,也有认识偏颇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
有些观点或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正确的,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也有些观点或论断,结合新的实践或新的元素是可以创新发展的。
所以,我们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
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人就有了力量。
⑤最后,要善于活化知识。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知识,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知识是没有多大价值的,这就需要活化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系统。
人的大脑好比电脑,脑子里存储了大量的零碎的知识,如果不去消化、理解和运用,无非是在脑容量里多占了点空间而已,这样的知识越多,你的内存越小,反应越慢,脑子容易僵化。
知识是冰,是死的,而智慧是水,是活的,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到达了读书的真境界。
【小题1】标题《小议读书》肯定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其理由是什么?(2分)【小题2】从选文的结构和分论点的角度完成下列两题。
⑴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2分)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读书要“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
(2分)【小题3】下面名言警句中能够作第④段的论据的一项是【】(2分)a.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o5 c1 `7 ]" r8 s, i b.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3 p0 v5 j; \, \& @$ w5 g* e5 b+ h c.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答案【小题1】其理由是:首先,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1分);其次,它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1分)。
【小题2】(1)不能。
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
(判断错误,该题不得分;判断正确,不讲理由,也不得分)(2)读书要读经典(1分);读书要边读边思边疑,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1分,答出前一分句也可得分)。
【小题3】b【小题4】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1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减少读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增强针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读经典。
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小议读书”从形式上看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仅仅是一个短语;从文章内容开看“小议读书”仅仅是一论题,规定了作者的写作范围,没有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见解和主张。
所以,它不是选文的中心论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中心论点的能力。
点评: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本题可以把中心论点的定义,选文的内容和文题《小议读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2】试题分析:(1)首先表态“不能”,②③④段分别论述了“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
“为什么读书”是“读书‘入口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第②段内容必须放在③④两段内容之前;另外,必须先确定“读什么书”,然后才可选择“读书的方法”,“如何读书”,所以③④两段内容的顺序也不可调换。
(2)从第③段中庄子的话:“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可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法穷尽的,读书要读“经典”性的书;从第④段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知,学和思要紧密结合起来,“读书要边读边思,于不疑处有疑,善于存疑,敢于存疑,然后进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学问。
”,另外,读书“不仅要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最重要的是掌握蕴含其中的思维方法,掌握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点评:这道综合题有两小题,第一小题对文章段序的理解,这类题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即可。
第二小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到问题出现的语段去寻找答案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a句的意思是“你在和高尚的人谈话的同时,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而读一本好书,也会有同样的效果”,谈的是“读书要读好书”;b句的意思是“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c句的意思是“读书最怕死读,死读的人就是所谓的钻牛角尖了”,讲的是读书的方法;d句的意思是“读书不一定非要每天加班加点读到三更半夜,最害怕的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讲的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而想一劳永逸,想起来的时候就用功一会,想不起的时候就疏于学业的话,也是学无所成的,属于读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