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三农问题就是关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三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的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放在任何历史阶段,放在任何国家都不变的真理。
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也认为“人只有吃饱穿暖,才能从事文化艺术政治”,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没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农业在封建国家经济结构中是基础也是核心地位,因此统治者历来关心三农问题,当然他们是从考虑统治地位角度来关心民生问题的。
党和国家向来关心三农问题,一方面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是由于农民对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形成了工农联盟,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来的”。
建国初期在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中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
有学者计算,从1953年实现统购统销到1978年,国家通过低价收购农产品提取了4000亿元的积
累,相当于同期形成的国有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原值的约90%;而1978年以后到现在的20多年中,低价拿农民的土地,价值高达2万亿人民币。
另外,低价使用农民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同工不同酬,即便是同工同酬了,城市户口的人有福利,而农村户口的人没有。
农村同样打响了改革的第一枪,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然后才开始轰轰烈烈的企业改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但是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根据统计局统计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收入为316.0元,收入之比为1:2.37,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979元,收入之比为1:3.43。
另外城镇居民还可以享受各种补贴与福利、公共服务,灰色收入,农民却还有用于生产的支出,剔除去这些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更大。
基础设施是居民,企业共同生活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硬件与软件设施薄弱,自来水,电网,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通公路,甚至地处深山交通闭塞,邮政通讯更是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外国人看了中国的大城市,认为中国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豪华的宾馆、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生活水平,
是一个发达国家,旧金山、洛杉矶、东京、伦敦、巴黎也不过如此。
第二种情况是看了中国的县城,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第三种情况看了中国的乡镇农村,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还很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城乡二元体制下,以户籍性质决定是否给与国民待遇,城市户口可以享受各种补贴,公积金,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即使生活在城市也无法享受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待遇,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格外引人瞩目,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无法享受同等的待遇,连子女的受教育都成了问题,这不禁不让人感到心酸。
“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人口的大部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泽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农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薄弱地位亟待改善。
这是刻不容缓的大事,理应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也将遥遥无期,农业的薄弱地位得不到改善,工农业、科技、国防、民生现代化也将无法实现。
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
能否抓住机遇,继续深化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又一次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