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
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
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
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
”②。
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
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
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
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
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
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
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
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空间上从广度到深度,速度上稳中求进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贫富差距增加、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频发等诸多负面问题,笔者尝试从反思中国三农问题,论证推进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是保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三农问题的总体状况是: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扭转,从长远看,随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全国粮食需求增长量的趋势不会改变,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不会改变,而且粮食单产提高的潜力不容盲目乐观。
在建设现代化农业方面,据2003年测算中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总体来说才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④。
而所谓的“农村穷”,反映的就是现代化建设中广袤农村公共财政收入长期不足,农村发展面貌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而所谓的“农民苦”,从总体上看,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缺吃少穿,而更多表现在收入增长缓慢,因而缺钱花,买不起商品,经济负担比较重,那些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就更困难。
此外,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他们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都比较低,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我们应当检讨和反思近几年来关系到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三个问题:一、城市化还是城镇化?日前,中国提出了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⑤不可否认,农村在公共配套设施方面不足的离心力与城市发展空间的吸引力,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然而,就目前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城市交通拥堵、公共资源配套布局不合理等客观存在,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只会加剧城市压力。
城镇化不应当简单理解为城市化,以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为中心,建立规划合理、交通便捷、配套设施齐全的农村人口聚居的中小型城镇,打造“魅力乡村、魅力乡镇”,城市后花园,甚至可以分流当前城市人口,有助于缓冲城市膨胀压力,稳步推进城乡现代化进程。
二、农民工还是产业工人?受自身条件所限,进城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并非从事技术岗位,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人口之间缺乏相互的认同。
简单的希望通过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完成身份转变,是不可能的。
同时,中国城乡二元的户籍、社保制度,也使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人口无序流动,又增加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改变城乡二元保障制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大将进城务工人员向产业工人方向培养深度,方有利于中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
三、农村有没有市场?即使是单纯以农村常驻人口计算,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市场。
但在农村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农村人口鉴别能力限制和消费水平限制,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极大损害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笔者曾经在湖南东北部农村看到,“家电、汽车下乡”,农民用低价买到的家电、汽车等商品,在质量和售后上,远低于城市一般商品;至于山寨劲酒的功酒、猛力酒、枸杞劲酒,山寨哈尔滨啤酒的哈港啤酒,等等,屡见不鲜。
实际上,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家庭婚丧嫁娶,以及农村基础建设,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国家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未必不是对中国整个民族产业的扶持。
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始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地位不变。
其次,农业就业比重和农村人口比重在现代化进程中趋于不断下降,但农民群体和农业劳动者的权益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再有,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逐步发生变化,正在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所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尽快促进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的根本转变,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从而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保障:一、政策惠农。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其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等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后更加剧了农业生产的困窘。
中国南方许多地方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有的甚至抛荒。
政策上,应该支持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证中国粮食战略储备。
应当明晰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房屋产权,确保农民基本权益,鼓励农民获得合法的地役租赁和房屋租赁收入。
二、投资助农。
中国农村基本的建设资金普遍缺乏,农村人口收入较低,农民工即使有了收入也很难投资公益建设。
政府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时确保农村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投资。
这对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发挥长期的积极效益,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使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显著加强。
⑥三、科技兴农。
过去,我们把农业的现代化简单理解为机械化、自动化,这是对现代化不正确、不完整的解读。
举例而言,农民把多年积蓄、打工收入拿回家建房,但是新建的房屋质量堪忧,保温防水效果甚至还比不上过去的土坯房。
笔者认为,国家应当对农村基本建设予以科技扶持,并以合理补助为引导,农民建房应当予以统一规划设计审批,着手建立防灾减害、环保节能、功用科学、配套管网和给排水完善的农民新居,尝试并逐步推广太阳能电池屋顶并入电力网。
四、生态富农。
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以保证粮食战略安全,发展科学管理下生态、环保和非转基因技术的农林渔牧,促进农村垃圾与农产品废料废物处理,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一是就近解决农民就业,二是改善农村生态,三是保证民生安全。
总之,“三农”问题凸显出的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中国农村现代化,不仅是关系到农村,而且制约城市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认真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大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变,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和经营创新,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在现代化建设空间上夯实中国第一产业、覆盖广袤国土,速度上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是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引用备注: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检测结果》2003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5-21参考文献:1、李腊生:《深刻的启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2)2、石康: 《探索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回顾和思考》(《北方经济》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