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资源法题目

环境资源法题目

《环境法概论》作业题答案1单元
2009年06月08日星期一11:35 A.M.
一单元
一、单选题
1、(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C、区域性)。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C、物和行为)。

4、外国环境法的完备阶段的重要标志是(C、环境保护基本法在各国出现)。

5、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1978年宪法)。

6、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A、宪法)。

7、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8、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A、《增长的极限》)。

9、为了贯彻“防治结合”的原则,我国确立了(B、“三同时”制度)。

10、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的是(A、工业生产布局)。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有(BC)。

B、“二元”是指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C、其前提是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2、对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理解正确的是(ABCD)。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B、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C、现阶段太阳还不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D、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时评的提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客体范围会逐渐扩大
3、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DE)。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社会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特征
D、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目的是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
4、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ABD)。

A、宪法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
B、加强国家环境管理;D、完善污染防治立法
5、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表述正确的有(AB)。

A、我国最早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B、我国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要比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至少晚一个世纪
6、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包括(ABCDE)。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
B、环境与环境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律法规
D、环境标准
E、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7、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CDE)。

A、它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
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是该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律规范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
E、环境标准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D)。

A、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D、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9、贯彻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ABD)。

A、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制定环境保护规划D、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
10、下列制度体现了预防为主原则的有(BE)。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土地利用制度
三、判断题
1、同其他法律一样,环境法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错)
2、我国环境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属于“目的二元论”。

(对)
3、“八大公害事件”发生在环境法的产生阶段。

(错)
4、我国首部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的宪法是1982年宪法。

(错)
5、环境法律关系调整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错)
6、环境保护基本法在我国的环境法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

(错)
7、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单行法规中,污染防治法占的比重最大。

(对)
8、我国宪法和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环境权”。

(错)
9、“污染者负担原则”最早是由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提出的。

(错)
10、工业生产布局同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布局同自然环境破坏有直接关系。

(对)
四、简答题
1、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注意现代化的发展。

任务:(1)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3)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不是随意确定的,不是谁认为某一条重要就可以列为基本原则。

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

(2)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也不同于一般法律规范,它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五、论述题: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关系。

答:环境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其特征主要有:(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构成要具备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

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

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三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