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口
立体交叉口的组成
立体交叉主要由主体部分和附属部 分组成。 主体部分包括跨线构造物(立交 桥)、主线和匝道。 附属部分包括出口与入口、变速车 道、集散车道、三角地带及立交范 围内的其他一切附属设施。
跨线构造物:是立交实现车流空间分离 的主题构造物,包括设于地面以上的跨 线桥以及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 主线:组成立交的主体,指相交道路的 直行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构造物两端 到地坪标高的引导和交叉范围内引道以 外的直行道。有上线和下线之分。 匝道:是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供 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边接道。 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 在正线右侧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
i 1 p
Qi Ci
i
Qi : 第i个超过相应通行能力的 流向流量; N i : Qi 提供服务的主线或匝道 通行能力;
i : Qi占相应的进口道的流向 流量的比例。
立交服务水平
立交是由主线、匝道、被交路、收费站 等各部分组成的。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 平的角度出发,总体服务水平应该是各 个组成部分服务水平的最低值,各部分 的服务水平则从不同方面体现其综合的 服务性能,建议采用适当的加权平均方 法计算立交的总体服务水平。 各个组成分布的服务水平,可参照相应 设施服务水平来分析。
转向车流穿越k条主线车道后,汇入与穿越车道 方向相反的车流中,所穿越车道流量分别为Qi, 根据间隙接受理论可能“冲突区”通行能力计 算模型为
N冲
( Qi Q)e 1 e
( Qi Q ) tc / 3600
( Qi Q ) t g / 3600
匝道通行能力
N 本,入口处和出口处是平 行匝道 N匝 min(N 本,N 冲,N 合,N 分 ),其他类型匝道
立交匝道与主线的关系
平行关系:匝道与主线分离前或汇合后, 主线设有附加车道的情况。 交叉关系:匝道与主线分离前或汇合后, 主线车道数没有变化的情况。 环道:利用环道来组织转向交通。
立交车辆运行特性
主线绝对优先,匝道要让行;匝道出现队列和 排队现象; 如果流量大时,也会出现共享优先的状况; 采用的多为右转汇入和分离、小角度交织; 以小型车为主,大型车干扰较大; 横向干扰较少; 因超车和转向的需要,换道现象较多; 主线与匝道速度相差较大;
立体交叉口
通行能力分析13
交通工程教研室
基本内容
立交几何特征
立交交通特征
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
立体交叉口
利用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道)在 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其功能 是为不同平面道路之间的交通转换提供 通道。 道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形成的立体 交叉。它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分别安排在 不同高程的道路上,既保证了交通的通 畅,也保障了交通安全。
通行能力
立交作为由主线与匝道等共同组成的系 统,在空间上包含多个点和断面,其通 行能力不能简单为“标准时间内通过某 一点或断面的最大流量。”而应综合考 虑其各个组成部分的通行能力和相互作 用予以定义。 主线通行能力、匝道通行能力、进口道 通行能力和立交总通行能力。
一般情况下,当主线和匝道的通行能力 大于预测的流向流量是,总通行能力做 多与各进口通行能力之和相等;当为某 流向流量服务的车行道出现饱和时,必 然会影响到总通行能力,这时总通行能 力小于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 同时,匝道通行能力受到主线和匝道结 合部分的合流区、分流区和冲突区车流 的影响,例如,当主线车流已经饱和, 匝道车辆无法进入主线,这时匝道的通 行能力为零。因此匝道的通行能力与主 线车流为转向车流所能提供的“吸收率” 或“溢出率”有关。
定向型立体交叉是各方向均设有专用车 道,行驶路线短捷、便利,但立交桥多, 结构复杂,费用大,主要用于高速公路 上。这种形式的立交有二层、三层和四 层之分。 迂回型立体交叉是延长左转弯车辆行驶 路线的一种类型,左转弯车辆须远引迂 回绕行,转弯车辆均须交织行驶,但占 地较少。
环型立体交叉由平面环形交叉发展而来, 是将直行道与环行道交叉,可确保主干 道直行方向交通通畅。环型立交占地少, 适宜于主干道直行交通量大的多岔路口, 但环行道的通行能力有限。当相交干道 直行交通量都很大时,可建成三层式或 四层式,即上、下两层为直行道,中间 层为环行道,供转弯车辆环行。
C=1.00CB-0.244VF-120
C=0.953CB-0.067VF-51
分流 1条车道 区
2条车道
C=1.923CB-0.663VF-317
C=1.923CB-0.663VF-317
C=2.114CB-0.488VF-203
C=1.764CB-0.062VF-279
CB=1700PCU/H
冲突区通行能力
进口道通行能力
C主 m C匝 , 十字形式立交 C主 (m 1 )C匝 , 主i
C进
立交总通行能力
立交总通行能力并不是各个组成部分通行 能力之和,而是折减后的立交进口道的通 行能力。
C总 C进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能保证相交道 路上每个方向的车辆行驶到其他方 向,但其交通组织复杂,占地大, 建设投资多。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繁多,有 苜蓿叶型、嗽叭型、定向型、迂回 型和环型等。
苜蓿叶型立体交叉外形美观,占地大, 左转车辆须穿过立交桥后沿环形匝道右 转270°,绕行距离长,适宜于高速公路 或城市外围市郊环路上。 喇叭型立体交叉适用于三岔路口,行车 安全便利,占地较少。
30年代,随着高速公路的出现,美国、 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国先后在高速公 路上修建了各种形式的立体交叉。60~ 70年代,苏联在莫斯科花园环路上修建 了19座立体交叉,在公路环路上修建了 43座立体交叉。法国于1980年前在巴黎 林荫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中国于 1963年在广州修建了1座立体交叉,70年代 在北京二环路上修建了9座立体交叉,并且 首次修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分行的城市 道路立体交叉。目前道路立体交叉的形 式和结构繁多,已发展到120种以上。
主线通行能力
主要取决于主线本身的道路条
件和交通条件。
C主 n主i * C主i
i
匝道本身通行能力
匝道可以分为匝道本身、合流和分流区、 冲突区三种情况讨论。 匝道本身通行能力受车辆宽度、曲率半 径、纵断面坡度、行车速度、极限参数 使用组合及大型车混入率等因素的影响。
C本 n本 * C本 * f
设计速度 通行能力
30 1000
20 30
50 1200
40 50
>50 1500
60 70
大型 10 车混 入率 折减 90 率
83
77
73
70
68
67
合流区与分流区的通行能力
匝道车道数 主线单向2车道 主线单向3车道
合流 1条车道 区
2条车道
C=1.130CB-0.390VF-154
C=1.621CB-0.609VF-199
若路口某方向的交通量很少,为限制该方向的 交通,或该方向交通仍作平面交叉处理,则可 修建成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常见类型是菱型(亦称钻石型)立交和部分苜 蓿叶型立交。菱型立交占地面积小,构造简单, 建设投资少,可保证主干道直行交通畅通,但 相交的主干道上尚有两处平面交叉口。 部分苜蓿叶型立交多用于主要的转弯交通流集 中在1个或数个象限内的情况,也有占地面积小, 建设投资少的优点。其缺点是限制了某个方向 或某几个方向上车流转弯
HCM菱形立交(信号控制)
服务水平
A
延误(秒/车)
≤10
B
C
>10—20
>20—35
D E F
>35—55 >55—80 >80
早在马车时代就出现了道路立体交 叉口,如1858年美国在纽约中央公 园建成跨路桥。20世纪初,美国、 德国出现了沿线限制的道路,这种 道路与其他道路相交采用了立体交 叉。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伍德布 里奇修建了每昼夜平均通行6.25万辆 汽车的完全互通的苜蓿叶式立体交 叉。1930年在芝加哥修建了1座拱形 立体交叉。
集散车道:位于城市附近交通繁忙的高 速公路,为了减少进出高速公路的车流 交织和进出口数量,在高速公路一侧或 两侧所修建的与高速公路平行而又分离 供车辆进出的专用车道。 三角地带:匝道与主线间或与匝道间所 围成的封闭区域,一般为绿化、广场用 地。
类型
按交通功能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和互 通式。 分离式立体交叉:无匝道的立体交叉, 仅修建立交桥,保证直行交通互不干扰, 但不能互相连通。这种立交构造简单, 占地少,工程量和投资少,适用于直行 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少或被限制的路口。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有连接上、下相交 道路的匝道,可使各路车辆转向。根据 车辆互通的完善程度又可分为完全互通 式和部分互通式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