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
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
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
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
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
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
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
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