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四川高三联合诊断考试(零诊)理科综合试题

2020届四川高三联合诊断考试(零诊)理科综合试题

秘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考试时间:2020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9∶00-11∶30】四川高三联合诊断考试(零诊)理科综合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Li-7 Fe-56 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消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B.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C.胰岛素、抗体、生长素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细胞中通常同时含有DNA 与RNA,并且其遗传物质都是DNA2.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ATP、DNA 以及磷脂的元素组成均是相同的B.糖类的作用是在细胞内作为能源物质C.含三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三肽D.蛋白质、核酸、多糖、脂肪都是多聚体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病毒B.新细胞只能通过老细胞分裂产生C.信息交流在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如真核细胞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的信息交流D.生物膜系统是指生物体内各种膜结构的总称4.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黑桃进行脂肪的鉴定实验不一定使用显微镜B.在“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清水冲洗的目的是洗去盐酸,便于使DNA 和RNA 着色C.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深浅来判断酵母菌细胞进行的呼吸方式。

D.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NaOH 在不同体积琼脂块中的扩散速率是相同的。

5.下列有关酶与ATP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们通过摄食,可以从食物中获得酶B.过氧化氢酶可以使过氧化氢彻底分解产生更多的气体C.生物体可以利用所有形式的能量生成ATPD.能量通过ATP 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6.已知马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相同,毛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某马场用两匹栗色马杂交繁育后代,母马共生四胎(每胎一匹小马),共得到4 匹小马,有3 匹为白色(其中2 雄1 雌),1 匹为栗色(繁育工作者忘记记录性别)。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白色为显性性状,栗色为隐性性状B.该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C.子代中3 匹白色小马都是纯合子D.子代栗色小马的性别必然为雄性7.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纯净物B.可以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C.可以用家里的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D.瓷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8.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的Na2O2 与水充分反应,该过程中共有2mol 电子转移B.质量为ag 的O2 与ag 的O3 具有相同的分子数C.2SO2(g)+O2(g) 2SO3(g) △H=-aKJ ●mol-1每当有1molO2 反应完全,该过程释放aKJ的能量D.标况下22.4LNO2 与O2 的混合气体中含有2N A 个氧原子Kw 4 44 4 9. 下列条件下离子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 .某中性溶液中:Na +、SO 42+、NH +、Fe 3+B .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NH +、ClO 一、SO 2+、Mg 2+C .某无色溶液:OH 一、K +、Cl 一、Ba 2+D .含有大量 NO 3-的溶液:K +、I 一、NH +、H +10. 分子式为 C 5H 12O 的醇与和它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一元羧酸进行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 .15 种B .16 种C .17 种D .18 种11.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锂离子电池开发的三位科学家。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反应式为放电 Li x C 6+Li 1- x CoO 2 6C+LiCoO 2 (x<1)其工作原理如充电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放电时 A 极电极式为: Li x C 6 – xe -=6C+xLi+B. 放电时,Li+由 A 电极向 B 电极迁移C. 充电时,A 极接外电源的负极D. 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仅锂元素发生化合价改变12.已知温度 T 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 K W ,该温度下将 V 1mL a mol•L -1的一元酸HA 与V 2mL b mol•L -1的一元碱 BOH 充分混合,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 若 V 1•a=V 2•b ,溶液中性,则该酸碱均为强电解质B. 若 pH(HA)+ pH(BOH)=14,则 V 1=V 2 时,酸碱恰好完全中和C. 此混合液中:c (A +)+c (HA)=a mol•L -1D. 若混合溶液中 c (OH —)= mol•L -1,则此溶液一定呈中性 13.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硫酸铁溶液蒸干后得到红棕色固体 该固体成分是 Fe 2O 3B 将C 和 SiO 2 的固体混合物高温加热2C+SiO 2Si+2CO ↑非金属性:C>Si C用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一定是钠盐D向浓度均为 0.1 mol·L -1 的 Na 2CO 3 和 Na 2S 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 AgNO 3 溶液,产生黑色沉淀K sp (Ag 2S)<K sp (Ag 2CO 3)电解液隔膜(允许Li 通过)..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 19~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下列陈述与事实相符的是A .牛顿测定了引力常量B. 多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C. 卡文迪许最先提出了“月-地检验”D. 伽利略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15. 如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 m 1 和 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 k 1 和 k 2,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 g ,则下方弹 簧的压缩量大小为 A.m 1 g 1B.m 2 g 2C (m 1 + m 2)gk 2D (m 1 + m 2)gk 116. 在一斜面顶端,将质量分别为 m 和 2m 的甲、乙两个小球分别以 2v 和 v 的速度沿同一方向水平抛出,两球都落在该斜面上。

甲球落至斜面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是乙球落至斜 面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的 A .1 倍B .2 倍C .4 倍D .8 倍17. 已知火星的一颗卫星 A 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 1,地球的一颗卫星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 2,且T 1 = 6.4 ,若火星半径是地球半径的 0.5 倍,火星表面的重T 2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0.4 倍,将火星和地球都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则卫星 A 、B 的线速率之比v 1v 2的值为A .5B .1 C .1D . 3 532 483218. 如图所示为某一游戏的局部简化示意图。

D 为弹射装置,AB 是长为 21 m 的水平轨道,倾斜直轨道 BC 固定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 R =5 m 的圆形支架上,B 为圆形的最低点,轨道 AB 与 BC 平滑连接,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某次游戏中,无动力小车在弹射装置 D 的作用下,以 v 0=10 m/s 的速度滑上轨道 AB ,并恰好能冲到轨道 BC 的中点。

已知小车在轨道 AB 上受到的摩擦力为其重量的 0.2 倍,轨道 BC 光滑,取 g=10m/s 2,则小车从 A到C 的运动时间是A.5 s B.4.4 s C.4 s D.3 s19.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在相邻车道行驶),两车沿车道方向相距s。

从此刻开始计时,两车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

则在0~12 s 内关于两车位置关系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s=8m,则t=4 s 时两车相遇B.若s=8m,则0~12 s 内两车有三次相遇C.若s=8m,则t=8 s 时两车沿车道方向相距4mD.若s=8m,则0~12 s 内两车间沿车道方向的最大距离为17m20.一物块从高0.84m、长3.0 m 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匀减速滑行,上滑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随上滑距离s 的变化如图中直线a、b 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2。

则A.物块的质量为5kgB.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C.物块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5.2 m/s2D.物块返回斜面底端时机械能为0.5 J21.在竖直平面内有一以O 为圆心的圆形区域,AB 为圆的水平直径,如图所示。

质量为m的小球自A 点以在该竖直面内的不同速度进入圆形区域,小球除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F。

已知小球在A 点速度为零时,以速率v0 经过圆周上的C 点,AC 与AB 的夹角θ=53°,sin 530 0.8 ,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平恒力F 的大小为4mg3B.小球穿过圆形区域的动能增量可能为3mv 25 0C.若小球在A 点的速度垂直于AC 向上,且经过圆周上的B 点,则该过程中小球的动量增量大小为mv0D.若小球在A 点的速度大小为4v ,则小球经过圆形区域边界的动能增量可能为零5 0三、非选择题:共 174 分。

第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33~3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29 分。

22.如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探究“橡皮筋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图中是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我们把2 条、3 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 次、第3 次…实验时,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小车每次实验中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1)除了图中已给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有交流电源和;(2)关于这个实验方案及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消除摩擦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应将木板的左端适当垫高。

B.实验中不需要测出小车的质量,但小车质量必修保持不变。

C.应先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一次实验中发现纸带上的点两端密集,中间稀疏,可能是由于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木板倾角过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