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
局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卡塞尔指出:“我们对于某一外国货币愿 意支付某种价格,最主要是因为这样一种 事实,即该种货币在那个国家对商品和劳 务拥有一定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当我们 提供一定量的我们的货币时,我们实际上 是提供对我们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一定量的 购买力。在根据我们的货币对某一外国货 币估价时,主要依据的是两种货币在各自 国内的相对购买力。”
绝对购买力平价
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卡塞尔认为,在国际商品交换 过程中,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由其出口商品的价 格及汇率两个因素决定的。在某一时期,一国如果人为地 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力,此目的实际上很难达到。因为价格的降低,将对该国 货币的汇率产生向上压力,汇率向上波动,最终抵消价格 降低造成的优势,贸易格局将回复到原来的状况。 卡塞尔还认为,在绝对购买力平价作用存在的情况下,各 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不会发生国际间的传递。在某一时期当 某一国家国内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而其他国家价格上涨较 快时,对方国家的高物价对该国物价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这是因为,对方国家物价的上涨,将使其货币的汇率不断 下降,汇率的下降将使该国较高价格的出口商品在世界市 场上的价格保持不变,这就使得别的国家在进口该国商品 时,成本不变,从而其国内物价也将保持在原来水平上。
仅注意货币购买力的 变化,而忽视了商品 价值的变化
计算时需要挑选大量 的商品作为依据,而 挑选的过程中难免会 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GDP进行PPP计算时,依据 的是“国际比较项目(ICP)”,此项目号称涵盖155 项类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统计活动。 •所以,PPP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可以通过精心选择 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与绝对购买力平价之间的关系。卡塞尔认 为,相对购买力平价可能等于某时期的绝对购买力平价, 也可能与其相背离,其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变化的性质。 从e。所处的基期至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时期,经济肯定 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货 币性的,即经济领域中只发生货币的增减,这种货币的增 减对各种价格的影响是一致的,但不影响产量、生产率、 就业、产业结构等。在此种情况下,某一时期的相对购买 力平价与绝对购买力平价是相等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经济发生实际的变化,即各国的产量、就 业、生产结构、贸易活动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时各国 的价格体系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价格增减不一致,由 此必然导致相对购买力平价与同时期的绝对购买力平价产 生一定的差异。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局限
比较重视国际收支中 的经常项目,对经常 项目的变化对汇率的 影响进行了一定程度 的考察,但对于国际 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却 很少顾及
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汇 率由物价水平决定。 在这种关系中,物价 水平处于支配性地位, 而汇率则处于附属性 地位。但在现实世界 中,物价与汇率的关 系是双重的。 理论通常是根据一般 物价水平确定的,而 一般物价水平可以分 解为贸易商品和非贸 易商品物价水平两个 方面。一般情况下, 二者之间的价格比率 是不同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公式是: 该公式中,PPPtR为t时期的相对购买力平价,Ptf为 外国从基期到目前时期的价格指数,Pt本国从基期到 目前时期的价格指数,e0为基期两国货币之间的实际 汇率。该公式的基本含义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汇 率由基期的汇率与两国物价指数之比的乘积决定。在 基期汇率已定的情况下,如果两国物价指数保持不变 或者发生同等幅度的变化,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将不 发生变化;如果外国物价指数高于本国物价指数,本 国货币汇率将上升,反之则下降。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形成
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购买力平价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购买力平价是以货币主义的货币数量论为前提的 货币数量理论产生于16世纪末期。法国的让· 博丹认为, 金银的价值与一般商品的价值相同,其数量增加,价 值即被低评,而与其交换的商品价值自然就上涨。意 大利的达凡茶铁则认为,社会上一切货物的总量与流 通的一切金银是相等价的,因此,他认为货币数量增 加,则物价自然上涨。 卡塞尔利用货币数量论来解释货币购买力的水平。他 认为,正常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而货 币购买力又取决于各国的货币数量。所以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两国货币间的汇率与本国物价水平成 正比,即本国物价上涨,则外汇汇率上升,而与外国 物价水平成反比。由于货币购买力和通货膨胀率又取 决于货币数量,所以卡塞尔认为,汇率涨落的根本原 因应当是货币数量的变动。
决定购买力
相对购买力
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是:一种货币同
另外一种货币之间的比价,是由两种货币在 各自国内购买力之比决定的。由于货币在国 内的购买力体现于商品的价格上,是商品价 格的倒数,因而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由两国 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绝对购买力平价
如果用PPPtABS代表t时期绝对购买力平价,LtB代 表B国在t时期的价格水平,PLtA代表A国在t时期的 价格水平,则A、B两国货币之间的绝对购买力平价, 用公式表示为: 该公式表示的是—单位A国货币所能交换到的B国货 币的数量。 该公式所表示的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明了的。 在某一时期,当A国价格不变,而B国价格上涨时,B 国货币的汇率就将下降,表现为一单位A国货币能够 交换到更多数量的B国货币。而如果B国价格不变,A 国价格上涨,则将出现相反的结果。
理论假定不存在对国 内外市场各种交易活 动人为的限制以及交 通运输等成本,但这 种前提假定与实际是 不相符合的
局限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局限
作为相对平价基础的 基期汇率应该是一种 均衡汇率,与该时期 按照绝对购买力平价 所确定的汇率相等同。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此种汇率很难找到。
相对购买力平价一个重要 的假定是从基期至计算期, 经济条件只发生货币性变 化而不发生实质性变化。 但如果经济条件发生了实 质性的变化,所计算出的 汇率就将与长期均衡汇率 相脱离。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特点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未能正确指出货币所 代表的价值如何体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是由货币本身 的购买力决定的,而货币的购买力又由货币数量决定。 •实际上,货币的价值决定货币的购买力。当货币量变化 导致货币的购买力发生相应变化时,是因为货币所代表 的价值首先变动,购买力变化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价值 量的变化才是实质性的内容。 •这种论述方法完全是倒果为因。 •实际上,不论是个别商品的价值,还是全部商品的价值 总水平,都是处于经常性的变化之中的。 •当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时,商品的价值必然发生 相应的变化。当商品价值发生变化时,货币的购买力也 必然改变,而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将引起汇率发生波动。 •汇率的此种波动并不是由货币数量的增减造成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
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卡塞尔认为,在计算绝对购买力平价时,首先需要 获得两国物价水平的数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是很困难的。而两国物价水平变动率,即通货膨 胀率,或者说物价指数,则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因 而,通过物价指数来确定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切 实可行的。因而.他提出了另一种根据货币购买力 确定汇率的方法,即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