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陈希凤【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这种种不同的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关键词】月亮相思离愁感伤悠闲永恒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对古代诗文情有独钟。
考察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就会发现,“月亮”这个意象频频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教学之余,我便有意无意地搜索资料,对这一现象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月亮,作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的悲欢离合;她清幽柔和的月光,既能表现人的悠闲自在,也能烘托人的凄凉心情;她亘古不变,蕴含时空永恒,人生短暂……月亮的种种不同意蕴,形成了不同的意境,也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
一、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从月亮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何等相似!月亮的圆缺,自然会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宁静的月夜,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之下,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杜甫的《月夜》,安史之乱中,他流离失所,寄居长安,这里借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思念自己,实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怀人之情。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月亮还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
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客旅他乡,夜不成眠。
这时月亮悄悄地升起了,皎洁的月光穿堂入户,来到诗人的面前,恍如在地上下了一层霜。
诗人不禁抬头仰望,那凝然不动的月亮似乎也在深情地看着他呢!这样的情景何其熟悉!自然而然,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朋故友,想起了曾经熟悉的一切的一切。
这样的望月思乡的过程,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咏月名篇,其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上是埋怨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实际上表达了对弟弟子由刻骨的思念。
但很快,词人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第1页又自解自叹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既然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那就惟望各自珍重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情感深沉婉曲,意境幽深高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咏月诗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特别的一首。
其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朋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然而,妙就妙在诗人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二、以月渲染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极为相似。
触景生情,月亮常常被诗人用来烘托离愁别绪,表达身世感伤。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本是自然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在词人眼中,这些却成了他不堪回首的记忆,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再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词人和自己心爱的人儿分别了,心中自然十分痛苦,但他不并直接说自己分别之后如何孤独凄凉,只是想象别后旅途中的情景:黎明酒醒,冷风侵肤,岸边,是稀疏的杨柳,空中,只有一弯残月。
读到此处,词人与心上人离别之后的那份怅然和失落已经跃然纸上。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则写他科举考试落榜后苦闷凄凉的心情。
那时,夜已深了,西天的一弯月亮渐渐地落了下去,寒霜满天,乌鸦悲啼,诗人看着江中的点点渔火,听着寒山寺传来的沉重钟声,悲愁、郁闷、伤痛……再也控制不住地涌上了心头,流向笔端。
而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则写出了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写王昭君生前失宠,死后无依,离家去国,遗恨绝域,可谓凄怨之极。
三、以月营造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情怀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皎洁、柔和、清幽的。
写月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会使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天空澄澈,天气凉爽,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松林之上,真是静美空灵之极!再看那溪中的石头,也一定是格外晶莹圆润的吧?山雨汇成的清泉在石上汩汩流过,月光的照射让它闪烁着一种梦幻般的光芒。
淙淙的流水清脆悦耳,宛如奏着的一曲宛转动听的“小夜曲”。
这首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光与水色齐美,人心与自然俱净,意境恬适纯美,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
第2页再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写尽了春山的宁静、优美。
“人闲”是说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诗人内心闲静。
因此,当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或花落衣襟上的触觉,或花瓣飘坠时的芬芳,也能被他明显地感觉到了。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而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山鸟竟惊觉起来,在寂静的山谷中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
这样的意境何其清幽与雅致!白居易《暮江吟》中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他说,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啊,你看,露水晶莹剔透,像极了一颗颗珍珠,而弯弯的新月,多么像一张银弓,镶嵌在蔚蓝的浩渺的天空!这样的景色多么迷人而美妙!另有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是写七月十六那天,作者与朋友泛舟游赤壁见到的美景,那天的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她缓缓地爬上了东山,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
再看江面上,雾气茫茫,江水茫茫,它们在月亮银辉的笼罩下,显得浩瀚无边,这样的秋江夜月美景是不是让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四、以月蕴含时空永恒,感慨世道变幻或人生短暂月亮亘古不变,高悬于天,也常常引起文人们的哲理思考。
自古明月如斯,岁岁年年,相比之下,世道无常,人生短暂。
于是,在善于观察思考的诗人那里,月亮就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无他见证。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呼之欲出,气氛孤寂、苍凉。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一幅永恒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然而,“万里长征人未还”。
边关依旧,月亮如故,战争总是持续不断,将士们远离家乡,在沙场浴血奋战。
有多少人血洒疆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人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千古如斯,人类世代更替,可贵的生命转瞬即逝,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生命在时间面前何其短暂,又是多么的无奈!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感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曾是六朝古都,繁华无比,然而现在只剩下一座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说一切的富贵风流,都烟消云散,转眼成空,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在夜深人静时分,慢慢地爬上女墙,临照空城。
这里,月是宇宙的冷眼,由盛到衰的见证者。
苏轼《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豁达地看到,水虽滚滚滔滔,不断东流,但第3页江中之水仍然满满当当;月虽时圆时缺,盈虚变幻,但月还是那个月亮,千古不变。
从长远的眼光看,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因此,又何必计较个人得失,忧愁计较呢?读到这里,不禁为他阔大的胸襟和睿智的见解击节赞叹!有关月亮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于月亮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
它是恋人们旧梦重温的情思,是游子凝然不动的乡愁,是迁客骚人孤独寂寞的心态,也是士大夫逃避现实、飘逸脱俗的人格化身,它的永恒常唤起诗人们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
而它诸多的象征意义,将决定了它永远在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参考文献】1、《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崇文书局出版社2、《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3、《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