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微型课题《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

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农村学校。

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理论支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读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

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3.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

引导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1)选题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

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因此,我们课题组学习、查阅有关的资料,确定课题名称《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指导研究》。

(2)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确定。

(3)填写《建水县微型课题结题验收申请表》(4)开展前期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

课题组三位老师必的书籍《论语》等为实施阶段做好准备。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0月—11月)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指导方案,接着根据方案进行实施活动,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总结经验。

这一阶段步骤如下:(1)发放问卷,查找问题。

虽然我们对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的问题都比较清楚,但我们感觉还是应该要再进行广泛的调查,才能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见附件),一是针对教师的问卷,一是面向学生的,一是学生家长的问卷。

学生的问卷就在本校五六年级四个班进行,教师的问卷我们请全校的语文教师进行调查。

(2)收回问卷,统计分析问卷。

收回问卷后,我们进行了仔细的统计和分析。

(3)得出了初步结论根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预设出《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的指导方案》(见材料)。

(4)根据方案进行实施活动①时间:辅导课。

②过程与方法:讲授、范读、集体指导、个别指导。

(5)反馈的结果,总结经验。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2014年12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进行对比,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并整理课题资料,申请结题。

六、研究的措施(一)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整理的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调查问卷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我们边研究、边思考、边总结,探寻五六年级学生习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的指导。

1、确立目标,使朗读指导有章可循(1)研读课标,分析学情,制定年级朗读目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对朗读研究策略的指导。

分析四五年级的经典诵读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喜欢朗读,但畏于读,因为不知道怎么读,教师困惑于朗读教学,因而我们将朗读的门槛放低一些,将朗读目标归纳为一个,即“让学生喜欢朗读”,让学生好迈进来,让教师好引导学生迈进来,这样,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既激发了兴趣,又达到了目标要求。

(2)培养兴趣,热爱朗读。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

”作为国学经典原文而言,就连有些老师读起来都会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了,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经典,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可以告诉孩子们经典文学的价值、国学经典与现代文相比的优势等等。

2、重视教师朗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内容接触不多,朗读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要注意方法的指导:第一要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生僻字多,又有通假字、多音字等。

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我们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第二要注意停顿。

要能正确划分句中的停顿和句间的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情感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

对古诗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

第三要非常重视范读,除了个别指导外,还经常采用集体指导的方式。

3、广泛阅读积累朗读的素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

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表演读、比赛读、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从而积累优美的词句,为今后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多读,读好,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词汇,获得间接知识经验,为朗读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及朗读技巧。

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产生了语感,朗读不在犯愁。

(2)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入情入景的表达。

想象力是学生朗读的重要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

《论语》中有些内容的场面、情节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对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景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契机,巧妙的不留痕迹的指导学生朗读,可以打好朗读教学这一“持久战”!(二)收集研究成果,积累教学经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今后的教学中去。

五六年级有一定的识字量和朗读的基础,经典诵读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要说口吐莲花,要写笔下生花”的境界。

我们立足于教学,从课题的确立到完成结题报告,整个研究过程都紧扣教学指导,从教学指导中发现问题,再从教学指导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指导,积极寻求有效教学指导的朗读指导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将学生有创新的作文收集起来,将自己的点滴感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论文和课题报告,积累经验,寻求策略,以便于今后的教学。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通过近三个月辛勤努力,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一些成果,主要表现在:1、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今后的课文朗读教学打下了基础。

2、经过近三个月的研究实践,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3、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教学及朗读能力,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撰写了三篇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通过近三个月的课题研究工作,使我真正走近了科研,但回想来,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虽然自己非常努力地实施,但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能力的提高,我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的诵读经典的朗读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的识字量影响着朗读能力的提高。

我们不会仅限于这一阶段的研究,在经典诵读教学研究的路上还要不停地走下去,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爱上朗读,乐于朗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