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工作思维与方法
茶余饭后,读了笛卡尔的《谈谈方法》(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结合近段时间的工作感悟,谈谈个人心得。
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书中所论述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于生活哲理的感悟,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而言,更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
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其比较通俗易懂,这本被称作现代哲学的“宣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作者的哲学方法与形成过程。
对于工程勘察设计人员而言,很难挤出时间平心驻足地品尝一部晦涩艰巨的巨著,而它既非晦涩难懂,对于工作方法与思维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启迪。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留给人类文明最有思想内涵的佳话,也是我钦羡大师的伊始。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平日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也恰恰证明了我的存在。
而我想与众人分享的是笛卡尔在书中第二部分提到的关于方法原则的四条经典论述。
质疑精神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他当成真的接受”这是笛卡尔提到的第一条方法原则。
这是一种怀疑的态度与务实的思维,虽看似懵懂,但于我的工作而言却大有意义。
勘察设计项目各有特点,基于经验的先人之见固然重要,但针对具体项目偶尔的“插曲”却需要保持怀疑精神,避免草率判断。
平日里我们把自己抛在重复的时间模式中,固执地形成了绝对化的主观臆想与情感偏好,对于建筑标准规范恐怕已经摸索得滚瓜烂熟,但有谁愿意拿出时间去思考这么
做的真正意义。
有时建筑设计人员会将标准规范作为创作唯一恪守的准则,但这并不能成为好作品的充分条件。
于不同项目而言,设计人员要敢于怀疑规范中的疏漏之处,应结合项目本身做出最适合的技术措施。
当然这并不否定规范存在的价值,只是从务实的角度让我们的创作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实际。
人是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在工作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思考—实践”,才可以提高理性思维的高度,保证工作的严谨。
化繁为简巧做“减法”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解决;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
在这两条原则当中,我看到了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思维方式。
笛卡尔的这种“减法”思维是一种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化繁入简、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设计院的工作环境中,可能我们面对的工程技术问题远远没有理想中那么顺利,尤其对于自己从事的建筑设计工作而言,项目初期场地的条件、建筑功能与场地环境的协同,功能对造型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方案创作就有了“次序与逻辑”。
学会如何划清主次、轻重、缓急,并在不影响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做到统筹兼顾,考验的不仅仅是建筑师深厚的功力,更是方法与思维上的革新。
在八里工务段综合楼项目中,场地内存在既有建筑,同时还有高架桥穿过场地中央,对于新建综合楼的位置规划成为我们处理的难题。
新建建筑需要与场地内既有建筑进行功能上的合理对接,同时要考虑高架桥对于新建建筑消防安全的威胁,此外甲方要求节约场地现有空间以为后期的规划留足余地。
建筑专业作为牵头专业,在设计流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各种因素的权衡与判断涉及不同专业,如解决该类实际问题没有遵循合理的逻辑次序,在与结构、给排水、电气专业配合之前可能自己会先搞乱工作节奏,以致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细节定成败,做建筑如做“产品”
“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笛卡尔强调处理问题要具有严谨的态度,注重细节对质量的影响。
建筑是艺术作品亦是商业产品,那么就要遵守两重设计准则。
有时建筑师不经意的一条线有可能对“产品”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构成致命的威胁。
对待细节应一丝不苟,工作中亦如此,何况我们的建筑作品终究要服务于人。
世界著名建筑师密斯将成功定义为“魔鬼在细节”,他也相信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不在乎有多么地恢弘大气,但缺少了细节,也就好似绅士缺乏了风度一样可怕。
细节不仅仅影响建筑的艺术形象,更处处体现着人文情怀。
作为设计人员而言,细节的把控度是检验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尺。
最近参与了项目施工图的绘制,深刻认识到施工图中的每一条线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每画一笔就需要权衡其会给建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内心的责任感瞬时加重了很多。
最后引用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的一句名言“用可分为有用之用
和无用之用”。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可能多数人看到的都是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的、功利的世界。
而思维与方法才是决定行为价值的最有用的砝码。
对于一项具体工作,要足够认识到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以此指导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养成质疑与批判精神;其次要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做好整体规划并与其他专业建立协同的工作秩序;再者追求卓越,用细节和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