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法则读书报告

地球的法则读书报告

《地球的法则:21世纪地球宣言》读书报告《地球的法则》是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的一本关于环境、生态及哲学的书,他不仅仅是提倡我们要在生活习惯上做出改变,而且还需要有根本性的哲学上的改变,才能担当好地球守护者的角色。

这本书从整个地球的角度出发,从全球气候、城市化、能源替代从布兰德说,环保运动最终必须紧跟科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在有必要的时候才使用科学。

我们要学会如何来管理地球的天然基础设施,尽可能少地破坏,同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尽可能多的干预。

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最具原创精神以及最为重要的书之一。

正如书的标题所暗示的,这本书讲的是如何进行有规则的思考。

一切的组织套话,纯意识形态的论调以及关于绿色的狂热都被搁置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由多年研究以及前瞻性的思考而获得的清晰和睿智的见解。

这本书打破了一系列的神话。

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是收入的源泉,同时也是效率以及创新的集中地。

当农村逐渐被遗弃之后,大自然重新回归到农村。

核电也是绿色的—这个在其他很多国家有证据表明其高效性以及安全性。

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都是绿色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只需更少的土壤更少的杀虫剂就能生长的作物,也可以创造出可以用来做任何事的微生物:从制造新型燃料,到抵抗外来物种入侵,保卫本地生态系统等。

《地球的法则》打破了一系列的神话。

城市是绿色的—城市是收入的源泉,同时也是效率以及创新的集中地。

当农村逐渐被遗弃之后,大自然重新回归到农村。

核电也是绿色的—这个在其他很多国家有证据表明其高效性以及安全性。

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都是绿色的—我们可以设计出只需更少的土壤更少的杀虫剂就能生长的作物,也可以创造出可以用来做任何事的微生物:从制造新型燃料,到抵抗外来物种入侵,保卫本地生态系统等。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主要是讲述了作者关于城市、核能以及转基因的重新思考。

他探讨了关于城市、能源、生物技术这三个话题,提出我们必须转变一些长期固守的观念,去接受一些先前不信任的工具。

对传统的绿色悲悯心态来一次彻底的反思,才能避免让我们的地球资源遭到灾难性的毁灭。

首先讲述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暖是来自于北极冰川的融化,并且因此导致了北大西洋海水的淡化,GBN的情景里就提及假如我们在2010年突然走进一个“轻微”的变冷期会导致什么事情发生。

冰川消融带来正反馈与负反馈,以及南极北极的诱发事件,其中提及了科学作家约翰·考克斯(John Cox)于2005年写了一本书—《气候雪崩:气候突变以及我们的未来》,书中讲到气候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总是在冷、干、湿、暖的不同状态之间来回变动。

城市星球讲述人类在过去一万年时间里一直在往城市流动,并且这种流动业已成为一股洪流。

1800年,全世界只有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0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14%;2007年,地球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也就是说,我们跨越了一个边界线,全球居民从以前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变为今天大部分居住在城市,并且这一转变是飞速到来的。

地球现在就是一个城市星球了,并且这一转变会让地球变得更绿。

并且说甘地意识到,农村化能使得印度人回到殖民时代之前的状态,作者认为,城市之所以得以保持活力存活在世上,是因为城市是变化得最快的组织。

在欧洲,城市每年因为拆迁或新建房子而消耗的物料就占据了城市建筑物料(建房子、道路以及其他工程)总消耗的2%到3%。

并且企业应当关注现在被称做“金字塔底层”的市场。

全球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迁徙中的,他们在城市里尝试新的东西,他们很有潜力成为新的顾客、合作者以及竞争者,虽然现在穷人的收入还不多,但是其增长速度迅速,并且累计起来的数字是很惊人的。

在贫民窟问题中,作者分析与讨论后认为只有当居住者、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公司各方都根据当地实际去逐步协调处理,从贫民窟居民到合法城市居民的转折才会变得最为畅顺。

“最好的方案就是让贫民窟的居民自己选择自己的未来。

作为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卫生间、电力、垃圾收集以及处理等服务,甚至是允许那些有能力盖房子的人自己使用本地可以获得的材料来盖房子。

”这是普劳德·拉奎因说的,就如联合国2003年发布的这份报告所指出的:“当有一半的城市人口都生活在贫民窟里的时候,贫民窟就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形态。

”一个城市星球有各种理由去尝试理解贫民窟,去尊重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并且为他们扫除障碍,使得他们可以获得公民所该获得的所有权利。

城市化观点:1、任何一个国家,你都可以从它最大的城市看出其特征,通过检视其最大城市的发展,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

2、城市之所以保持活力存在于世上,是因为城市是变化得最快的组织。

尽管城市在物理上会经历那么多的变化,但城市的某些深层次的东西还是恒久不变的。

正是由于地理、经济、文化上的一些因素的组合,使得一座城市,哪怕是被战争或大火所摧毁,城市还是会被重建起来,并保持其原有的身份认同。

也就是说,容易改变的是物理形态上的东西,而真正难以改变撼动的是因为历史文化潜移默化对一代代的人们施加影响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

在这突然想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背景所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国家。

总有人会将中国今天不如美国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历史包袱,落后的封建王朝死死的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成千上百年,使中国人民多了几分奴性,多了几分落后,多了几分下贱。

历史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

就像富爹还是穷爹,是随机选的,无所谓好坏。

有个富爸还可能妈多,有个穷爸也许自己会变得强大。

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好坏。

所以不如接受历史所带给我们的一切。

有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不要光想着埋怨老祖宗。

3、没有边界就没有进步。

印象很深的作者在某一篇的开章写了一段话说环保人士应该为自己感到自豪,因为他们拥有了一种颜色,他们是自共产主义之后唯一一个能拥有自己颜色的组织。

我希望他们的命运最好不要“惊人的相似”。

反思自己做的NGO的事情,还差得远呢。

对于这3个方面的东西,真可谓了解的越多越不害怕。

而且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在它被开发出来的时候都是中性的,就看人自己怎么利用。

真心希望这个世界多些工程师的思维: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被改造的,工程师眼里只有一个一个的问题,脑子里想的是一个一个的解决方案,遇到问题再想解决方案。

别自己先各种怀疑,设计千百种失败的可能,自己消减了锐气,都不敢去尝试。

我喜欢工程师的性格:耐心、敏锐、勇敢、大气包容。

读这本书越发觉得个人和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不会只擅长一个方面,因为很多哲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

我在书中除了科学还读到了政治、管理和哲学。

比如:开放的态度、批判性思维、经济学思维的运用等等。

也许,它们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

如今关于新一代iPhone或是iPad的新闻肯定是热门新闻,但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则很难得到公众的持续关注。

这就像龙应台曾做过的比喻,一群人在坐巴士,只顾着找个好位置坐,却少有人探出头,看看这辆巴士究竟驶向何方。

而现在这辆巴士已经越来越热,偶尔还会强烈颠簸一下。

目前来看,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也许我们在这辆巴士中的位置还非常边缘,但若想开始真正有益的行动,我们需要先真正了解现在所遇到的问题。

布兰德认为应对气候危机,有三种常用的方法:缓解、适应以及改良。

反观目前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多数以缓解为主。

例如关灯一小时,就是希望我们通过这一行动节能减排,并树立这种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但布兰德却用事实来警告我们:气候变化已经无法阻止,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阻止更为严重的气候变化。

北极冰川正在融化并将继续融化下去,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无法阻止这一点。

也就是说,现实来讲,我们能做的只是延长其融化的时间,或者更现实来讲,来研究如何适应融化中的北冰洋。

布兰德的思路非常务实,环保不能单纯在意识形态上纠结,更要解决现实的问题,否则于事无补。

本书讨论的四个议题也正是基于这三种方法:缓解、适应以及改良。

虽然我个人也是身处城市化进程中,但对于城市化的理解经过布兰德的冲击,的确发生了改变。

譬如在论述城市化议题中,布兰德指出,也许迄今为止,曼哈顿是最绿的人类居住地之一。

想想看,拥有最高的人口密度,也就意味这些人占用了最少的土地,让空出来的土地可以回归自然。

城市的资源利用率也高于乡村,人口在不断增长,如果不辅以城市化,将对地球生态构成巨大的压力。

也许,乡村是很多城市人的梦想居住地,但从整个地球来考虑,城市化真算得上是一次超大规模的环保行动了。

剩下的,就是解决城市化中的问题,让城市变得更绿了。

在论及核电与转基因中,布兰德提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规律:了解最多的人往往是害怕最少的人。

面对核电,忧虑最少的群体是科学家群体;面对转基因,科学家群体则更是拥抱了。

对于核电,我个人曾经摇摆过,一开始支持,后来犹豫,到现在则是有保留地支持。

布兰德也曾是一个积极反对核电的人,但在经过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之后,他现在改变了看法。

书中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故事非常有趣,那地方今天的样子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关于核电,布兰德在TED中有过一场辩论,对手是反对核电支持风电的斯坦福教授。

而我现在的观点是,从核电自身的性质来看核电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结合现实情况在今天核电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关于转基因,我从来都不排斥,甚至是欢迎。

因为对于那些碱基对顺序的变化,我实在觉得没什么可怕。

但后来一些环保组织揭露的转基因背后的商业垄断问题,倒是让我觉得需要提防。

但从食品安全角度,科学来说,转基因没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目前也还是没问题。

本书可以算是在这方面又科普了一下,而且内容很前沿。

同时,布兰德也提出了一个对于技术的态度,他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因此环保组织应该拥抱技术,从而发挥技术的正面价值。

对于地球工程,我开始觉得都是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而且有可能就像发明了带过滤嘴的香烟,本来可以减少吸入的毒素,但却让吸烟的人增加了。

不过最近LHC对于希格斯粒子的证实却让我对于这种地球工程产生了一些信心,LHC的造价可是上百亿欧元,而且也不是全部欧洲人都支持。

在某些时候,少部分人的决定可能更英明。

对于全球的环保问题,可能更是少数国家,少数人更关心,但结果却是惠及全人类。

也许确实需要有这样的地球工程在危难之际挽救地球。

虽说是生态学的专业书籍,里面涵盖了温室效应、核电利用、基因工程、生态科学等等的内容,积极的为应对气候变暖和生态改善献计献策,并对现在已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针砭,俨然使我一个旁观者也了知一二。

退而思之,却发现世间之事大多相同,可能方法技术相去甚远,而最终的核心都会回到人的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最好能够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系统,开放的接受来自各方的观点和思想。

不要轻易站队,将自己纳入某一阵营。

接受的越多,观察的越深入,则越接近事情的真相,接受的越多,便越有可能独立,不轻易被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操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