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人物传记
5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人物传记
• 【甲】晏子使楚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 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 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 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 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寡人反取病焉。”
治国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劝喻篇 《出师表》《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物传记《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
常考内容
战争类: 1、取胜的原因 2、人物形象 3、战争性质4、写作内容 山水类: 1、表达方式2、写作手法3、表达情感4、写作内容 治国类: 1、治国的道理 2、表达方式或论证方法3、写作手法4、写
文言文比较阅读之 人物传记
复习目标:
1、熟悉、掌握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常 见题型、考查点。
2、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 运用。
什么是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
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 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 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 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
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筛选关键词句。
常见题型小结:
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题型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题型4——比较文章内容异同
基本策略: 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实战演练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 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 选材范围
言志篇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
战争篇 《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篇 《论语十二则》《孙权劝学》
山水篇 《三峡》《湖心亭看雪》《答谢中书书》《与 朱元思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
策略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 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甲】《古文二则<四知>》【乙】《左传·襄公十五 年》 22.【甲】【乙】两段选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 么共同点?(2分)
常见题型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策略: 概括事件知个性;
品味描写显性情。
【甲】《爱莲说》【乙】《夏日赏荷》 14.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 析。(4分)
•1
•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
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
句回答。)
(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去奢省费 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人物传记类比较点: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 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延伸
作内容 劝喻类: 1、劝喻方式 2、说话风格3、劝说内容 4、劝说效果 人物传记类: 1、写作手法 2、人物形象3、写作内容 4、相关的拓展
延伸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
(一)解释字词(重点实词)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二)翻译句子
翻译方法 增 删 留 换 调 补 应对策略 1、以直译为主。 2、要字字句句落实,注意文言文中的关 键字词的意义。 3、要译出文言句式的特点。 4、还要补充省略成分。
常见题型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
常用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点面结 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结合、烘 托、渲染、铺垫、托物寓意等。
【甲】《唐雎不辱使命》【乙】《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唐雎最终不辱使命,邹忌劝谏得以成功,请结 合选段分别说出他们成功的原因。(2分)
常见题型4——比较内容异同
(三)文本理解
要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 词句,从中筛选出题干要找的信息。
(四)比较探究
联系上下文段,解读句意,相互比对 ,找出对应点。
常见题型及 应对策略
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 【甲】《陋室铭》【乙】《爱莲说》
14.甲段作者以陋室明志,乙段作者以莲花自喻,两段 选文作者在表达志趣方面有什么共同点?(2分)
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 “天性,天 良”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 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 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
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翻译: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 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 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 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 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 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 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 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 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 客可以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