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例题1.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这表明: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2.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
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这说明:A.文化是影响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B.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C.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D.文化对提升人的素质具有决定作用3.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
该观点强调了:A.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D.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4.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
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
坚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是由于: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C.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5.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开展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基于:A.人往往在无形和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B.诗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C.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6.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这表明:A.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消费心理对人的消费行为有决定性的作用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
这启示我们必须:A.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C.全面推进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D.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建设运动8.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这要求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必须:①尊重多样,逐渐趋同②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③立足传统,推陈出新④不移根基,与时俱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
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这里的教育:A.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C.具有超越时空局限的特点D.是传媒开始面向大众的标志10.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诗词大会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这表明:A.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B.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C.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11.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在课堂上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这表明: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这启示我们要:A.把握联系的普遍性B.正确把握联系的客观性C.注重联系的复杂性D.利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13.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这启示我们:A.要勇于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B.要树立信心,正视眼前的困难C.要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D.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变14.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
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此,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材料主要强调了: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B.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风顺D.实现人生价值要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15.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6.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一宝贵经验说明:A.物质与意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B.联系具有客观性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7.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这启示我们,传承古代经典需要:A.善于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实现事物自我发展C.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创造必要条件,促进主次矛盾相互转化18.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这表明: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B.一个人价值观决定他的人生道路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D.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19.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不叫“中国诗词大赛”,就是因为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其定位并非一场比赛,而是一场诗词的狂欢。
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大家聚在一起,并非为了单纯地比拼诗词背诵能力,而是以这样的一档节目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今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当晚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
据悉,殷怡航2013年毕业于霍山中学,现在华东政法大学读大三,学的是法学专业。
因在大学选修了唐诗宋词,被老师推荐上了《中国诗词大会》,没想到一不小心拿了个全国第一。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知识,分析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知识,说明青年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1.C2.A3.D4.B5.B6.A7.A8.D9.B 10.B 11.A 12.A 13.C 14.B 15.D 16.D 17.B 18.A19.(1)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它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助于培养公民昂扬向上的人格素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⑤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
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有利于传播中华诗词,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①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不能只计较个人的得失。
②要心系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要把人生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需要融为一体,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要胸怀理想、顽强拼搏,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⑤要为国效力、奉献社会,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