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一、远古时代(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是,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人群。
保留猿的体质特征,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3、火使用的意义:增强了人们征服大自然地能力。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体形特征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已经掌握了钻孔技术和人工取火的方法。
5、山顶洞人的生活是集体氏族组织,他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果实。
(二)原始农耕生活1*造成半地穴式与干栏式房屋不同的原因是气候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住半地穴式,南方气候炎热潮湿,所以住干栏式。
*大汶口氏族村落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距今约5000——4000年,属于父系氏族,已经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从随葬品可以知道)。
能制作黑陶和白陶。
(三)远古传说1、炎黄联盟(1)炎帝与黄帝在阪泉进行战争,炎帝战败,并入黄帝部落。
(2)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与蚩尤进行大战,蚩尤失败。
(3)“炎黄子孙”的由来: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后,并入了黄帝部落,两大部落不断繁衍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主干部分,黄帝与炎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1)、炎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距今约5000——4000年。
他的发明主要有:教民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
(2)黄帝: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轩辕氏,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距今约5000(3)其他人的贡献:仓颉造文字;伶伦发明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3、尧舜禹的禅让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理黄河水的英雄。
禹是最后一个通过“神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人。
二王朝更替1、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
2、商朝中期,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
3、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灭商朝。
4、夏商周的四个暴君: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6、黄巾起义爆发:(1)时间:公元184年。
(2)领导人:张角(3)特点:创立“太平道”,有组织、有准备。
7、前秦的强大:(1)351年,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2)苻坚的统治措施:任用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382前秦年统一北方。
8、“五胡十六国”:西晋末年,北方内迁的五个民族是:匈奴、羯、氐、羌、鲜卑,史称“五胡”。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比较重要的有16国家,史称“十六国”。
9、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
10、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11、东晋北伐主要有:祖逖北伐12、三国时期的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的联系。
三、科技和文化1、重要的科技和文化2、商朝就出现了甲骨文,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4、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5、蔡伦改进造纸术:(1)优点:原料来源广;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2)意义:便利了典籍流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6、《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佛教:(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立者:释迦牟尼。
(3)基本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4)传入中国的时间:西汉末年(5)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8、《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10、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四川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
(2)、都江堰的主要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3)、都江堰修建的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二部分重点知识部分第一要点:重要的制度与改革一、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2)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
(3)诸侯的权利: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4)诸侯的义务:诸侯服必须服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1、王室衰微的原因是:周王室地位下降,无力控制诸侯。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于公元前651年举行葵丘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2)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三、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
2、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进行变法。
3、商鞅变法的内容:奖励军功;奖励耕织;实行县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改革户籍制度;禁止私斗。
4、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四、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1、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嬴政自称“始皇帝”,(2)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3)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统一文字:秦始皇命李斯等人制定小篆字体为统一文字。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下令用秦国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统一货币。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修道路,统一车轨,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为6尺。
(4)北伐匈奴:命蒙恬把匈奴赶至大青山以北;修筑“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平定南越: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为了解决运兵运粮问题修建灵渠,沟通湘江、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筑长城,拓疆域等,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是他“焚书坑儒”,大兴土木,对外用兵,使得徭役过重,赋税过多,刑罚残酷,为秦朝灭亡埋下祸根。
总之功大于过。
五、秦的暴政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王朝的暴政。
2、秦朝暴政的表现:(1)徭役和赋税沉重;(2)刑罚严酷;(3)秦二世更加残暴。
六、文景之治1、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2、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七、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
消弱诸侯王权;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和地方豪强。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太学,推行儒家儒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
*“推恩令”是大臣主父偃提出来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汉武帝的评价:功大于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在用人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实力;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击败匈奴,平定南越;开通丝绸之路;由于他在后期连年用兵,赋税过重,人民困苦。
八、光武中兴1、汉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什么是光武中兴:汉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继位的皇帝年龄小,皇权衰弱。
九、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方的统一:(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2)意义: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的习俗,治理好北方的广大地区困难重重。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联汉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二要点重要的战争一、战国七雄1、形成情况: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被大夫田氏取代。
2、战国七雄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齐魏之间的桂林之战、马陵之战;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5、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1)积极:促进了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的交融;(2)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二、秦灭六国1、秦能灭六国的原因:(1)主要原因是战国后期秦国实力最强;(2)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3)人民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秦国统一大业,建立秦王朝,定都于咸阳。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进步。
三、官渡之战1、曹操势力的壮大:(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重视人才。
(2)经济上:屯田,组织士兵和农民耕田,2、官渡之战概况:3、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原因?曹操取胜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重视人才。
(2)经济上:屯田,组织士兵和农民耕田,袁绍失败的原因: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四、赤壁之战1、赤壁之战的概况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1)孙刘联军战略战术运用得当;(2)曹操方面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曹操骄傲自满,轻敌。
五、八王之乱1、背景:(1)晋武帝大封同姓王,宗室诸王势力强大;(2)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