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 蒙牛融资历程

案例 蒙牛融资历程


售股之前,三家投资者共持有蒙牛乳业 11.04%,共计1.104亿股。 售股之后,持有蒙牛乳业股份只剩下130多万 股,占总股本的0.1%。
私募投资者的收益
共投入资金折合港币约4.77亿元。 通过蒙牛上市获得现金29.74亿元。 两年获利5倍!
中析引入私募投资者的利弊。 蒙牛有没有被贱卖?
第一轮融资过程
2002年10月17日,“金牛”与“银牛”以1 美元/股的价格,分别投资1134美元、2968美 元认购了开曼公司1134股和2968股的A类股 票,加上以前各自分别持有的500股旧股,合 计持有A类股票5102股。
第一轮融资过程
三家私募投资者以530美元/股的价格,分别 投资17332705美元,5500000美元、 3141007美元,认购了32685股、10372股、 5923股的B类股票,合计持有B类股票48980 股。 三家投资者总共为开曼公司提供现金约2.16 亿元。
第一轮融资(2002年10月)蒙牛股份股 权结构示意图
问题
猜一猜,为什么会设置毛里求斯公司呢?其 意义何在?
在蒙牛上市过程中,设立毛里求斯公司的关键在于 利用了双边税务协定; 1)由于中国政府针对毛里求斯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利润征收的预提税比较低,为6-7%;而从毛里求斯 公司向开曼返回利润,是不征税的。 2)假设蒙牛开曼的上市公司以开曼公司直接控制 国内子公司,预提税则高达20%。
第二轮融资过程
鉴于蒙牛2003年的辉煌成果,金牛和银 牛获得了以面值认购新股的权利,认购 的上限是金牛和银牛的合计持股数量不 能超过开曼公司总股本的66%。 金牛和银牛分别新认购13975股和29661 股,这时蒙牛系与私募投资者在开曼公 司的股比变为65.9%:34.1%。
第二轮融资过程
牛根生坚决不放32%的最高外资投资底线,于是新 的投资只能以认购可换股证券这个新金融品种实现。 三家投资机构斥资3523.3827美元,购买未来转股 价0.096美元/股的债权,在蒙牛上市后可转为3.68 亿股蒙牛股份,转股价相当于0.74港元/股。约定 IPO半年后可转30%,1年后可全部转股。
第三次退出
2005年6月15日,三家私募行使全部剩余可转债, 共计换得股份2.58亿股,并将其中的6261股奖励给 管理层的代表——金牛。 同时,摩根士坦利等投资者将手中的股票几乎全部 抛出变现,共抛出3.16亿股(包括奖给金牛的6261 万股),价格是每股4.95港元,共变现15.62亿港元。 而蒙牛的管理层也获得了3.1亿港元的私人财富。
融资设计
第一轮融资设计
不同表决权股份结构(dual class structure) 私募投资者设计了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 的解决方案,即将股份分为两种,分为1 股10股投票权的A类股和1股1票投票权的B 类股。 这种股权结构能提供所有权(收益权) 与投票权(控制权)之间的分离。
第一轮融资设计
附带条件: 若蒙牛管理层股东能够达成有关表现目标, 就有权将其所持A类股份转化为B类股份,实 现控制权与收益权的一致;若不能,外资系 将以极大的股权比例获得收益权。
蒙牛股份收益权结构
外资系收益权 =90.6%×66.7%=60.4% 蒙牛系收益权 =9.4%×66.7%+33.3% =39.6%
第二轮融资过程
2003年,蒙牛股份的财务数据显示:销售收 入为40.715亿元,增长了144%,税后利润增 至2.3亿元,增长了194%。 2003年8月,蒙牛已完成目标。9月,金牛、 银牛分别将持有的开曼公司A股转为B股,从 而其股权比例与其投票权一致,均为51%。
可换股证券的特点
暂时不摊薄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保证管理层对蒙牛 股份控制权的稳定。 不摊薄每股股利,保证公司每股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做好上市前的财务准备。 换股价格远低于未来IPO的股价,锁定了三家战略 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保证了一旦蒙牛业绩出现下滑 时的投资风险。
可换股证券的特点
这笔可换股证券是以毛里求斯公司的全部股 权为抵押的。 如果股价不尽如人意,该证券将维持债券的 模式,蒙牛有义务还本付息。 此可换股证券还设有强制赎回及反摊薄条款。
蒙牛乳业的建立
2004年2月,蒙牛乳业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 根据协议,按确切股份比例及类别,向管理 层股东、牛根生及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配发 及发行股份,以换取其当时持有的开曼公司 股份,及向三家金融机构投资者发行可转债, 以换取其持有的开曼公司可换股证券,从而 建立蒙牛乳业与开曼公司的股权映射关系。
IPO时,共出售了1亿股蒙牛的股票,套现 3.92亿港元。 摩根士坦利、鼎辉和英联分别卖出了 35034738股、11116755股及6348507股, 分别相当于蒙牛已发行股本约2.6%、0.8%及 0.4%。
第二次退出
2004年12月,私募投资者行使第一轮可转换 债券转换权,增持股份1.105亿股(3.68*30 %)。 增持后,立即以6.06港元的价格抛售了1.68 亿股,套现10.2亿港元。
第二轮融资过程
9月18日,毛里求斯公司以每股2.1775元的价 格购得蒙牛的80010000股股份;10月20日, 再次以3.038元的价格购买了96000000股蒙 牛股份,对蒙牛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至 81.8%。
2003年10月第二轮融资后蒙牛股份 股权结构示意图
蒙牛股份控制权结构
外资系持股比例 =34.1%×81.1% =27.65% 蒙牛系持股比例 =65.9%×81.1%+18.9% =72.35%
蒙牛股份控制权结构
开曼公司中的外资系持股 =49%×66.7%=32.7% 开曼公司中的蒙牛系持股 =51%×66.7%=34% 蒙牛管理层股东直接持股 =1-32.7%-34%=33.3%
67.3%
开曼公司收益权结构
外资系收益权 =48980/(48980+5102) =90.6% 蒙牛系收益权 = 5102/(48980+5102) =9.4%
蒙牛乳业融资历程
蒙牛成立背景
1999年1月,从“伊利”退出的牛根生和几个原 “伊利”高管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 资金100万元。 1999年8月,“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宣 告成立。 1999~2002年间,总资产从1000多万增长到近10 亿元,年销售额从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 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中,从1116位 上升到第4位。
蒙牛集团2001~2003年现金流量表
蒙牛的融资选择
1999年8月,新成立的蒙牛进行了股份制改 革,注册资本增至1398万元,发起人是10个 自然人。 只要变成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股份3年内 就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转让。
蒙牛的融资选择
短期内无法上市。 增加注册资本,又不能使公司的主要股东结 构发生改变。否则业绩不能连续计算会导致 上市无望。 民间融资受挫。
上市前“蒙牛股份”股权结构
蒙牛IPO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 公开发售3.5亿股(包括1亿旧股),发行价位 3.925港元,共募集资金13.74亿元港元。成 为中国第一家境外上市民企红筹股。 开盘当天股价上涨了22.98%。
上市后“蒙牛股份”股权结构
私募投资者的退出
第一次退出
尽管目前很多公司以“关联交易”来替代 “利润回流”,但这在法律上是有潜在风险 的,属于灰色地带,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更需要以合理的离岸结构来做合法避税。
蒙牛乳业董事会结构
开曼公司控制权结构分析
此时,蒙牛系的金牛和银牛公司合计持有 开曼公司5102股股票,有51020票的投票 权。 外资系持有48980股B股。 两者控制权的比例为 51020: 48980= 51% :49%
之后的事件
2008年8月“金牛”、“银牛”以22.02港元 的均价合共减持了5700万股(占总股本的 3.65%),套现12.55亿港元。 配售后,牛根生、金牛、银牛及所有一致行 动人士合共持有总股本的28%。至此,蒙牛 72%的股票由公众持有。
之后的事件
2008年11月,牛根生发“万言书”,书中写到, “股价暴跌,导致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这 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一面编织谎言, 一面张口以待……及时补足保证金,关系到企业话 语权的存亡。作为民族乳制品企业的蒙牛,到了最 危险的时候!”
之后的事件
2009年7月6日,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 粮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联手厚朴基金以港币每 股17.6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 20%的股权。
蒙牛私募权益融资运作设计
2002年初,股东会、董事会均同意,在法国 巴黎百富勤的辅导下到香港二板上市。 然而,香港二板除了极少数公司外,流动性 不好,机构投资者一般都不敢兴趣,企业再 融资非常困难。
蒙牛引入私募资金的考虑
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提供持续扩张的 资金及外部约束机制。 重组公司股权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拓 展边界。 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建立公司内部激励机 制。
融资设计
蒙牛与“英联”、鼎辉、摩根士坦利三 家私募投资者达成协议: 蒙牛原股东持有2/3的股份,三家私募投 资者持有1/3的股份;其中,摩根士坦利 占2/3。
融资设计
出资价格:外资系出资2.16亿元投资占1/3的股权。 2002年底,蒙牛税后利润位7786万元,并且蒙牛担 保能够在未来一年至少实现复合增长翻番。 请思考:私募投资者是以多少倍市盈率投资蒙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