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 灸 意 外
历史回顾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最早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匡,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1. 2. 3. 4.
分类: 病症的禁忌:“五夺”“五逆”,表里虚实 部位的禁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心身方面的禁忌:“凡刺之禁,新内勿刺……” 时间的禁忌:季节、日期、月份
物理性损伤:
由于针刺、艾灸(也包括拔罐)使用不当,过强的物理刺激 (机械刺激或温热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或器官的解 剖完整性的破损,称为物理性损伤。 物理性损伤中最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针刺机械性损伤。 如使用电针时,常因针具电解、电蚀而发生折针事故。同 时,也可能因电针频率选择不当,刺激强度过大,导致患 者发生神经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特点是,从损伤后至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的 时间一般不太长,其因果关系易于确定。机械性损伤是所 有针灸损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严重程度又与所损及的 脏器有关。一般而言,以损伤中枢神经组织和重要脏器的 后果最为严重,往往导致死亡。
一些著名的针灸家已开始总结某些避免意外的针刺操 作规律:“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背, 以免刺患” 强调医生技术精益求精 对导致针灸意外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有了较全面的探讨
现代概况
新时期新特点:
1.
2.
涉及脏器增多: 遍及全身各个系统的主要器官,造成后果较为严重 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内脏的损伤 有急有缓:气胸——几秒;脾破裂——几天 意外的种类增加:电针、穴位注射、激光照射、耳 针 重视防治规律探索:穴位解剖学
断针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 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 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 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 压针孔两,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 手术取出
晋唐时期
晋· 皇甫谧所撰《针灸甲乙经》最早提出禁针、禁灸 的穴位 唐代对针灸意外事故的预防有了更多的实践和更深 入的认识。 1. 强调脉诊与刺灸法的禁忌关系 2. 其次,从临床实践中还观察到某些疾病须禁刺灸 3. 另外,此时期已开始注意到了针刺意外的积极预防 和处理,如防止针刺感染,强调“凡针手足,皆三 日勿洗也”
化学性损伤:
1. 2. 3.
它是指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在穴位中注射某些化学药物 而导致的机体组织的损伤。 化学性损伤是伴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的开展而出现的。由于 注射部位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软组织损伤(多发生于前臂和手部的一些穴位作穴位注射 时,可造成手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周围神经损伤(常见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胫神经 损伤,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血管损伤(以血栓性脉管炎的发生率最高)。 导致化学性损伤的原因,除了操作不当外,往往与所注 射的药液密切相关,包括药液的性质、酸碱度、浓度及 剂量大小等。化学性损伤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尤其是因 穴位注射导致手部畸形的病例,更居于各类针刺损伤之 冠
宋金元时期
针对针灸意外事故的防治: 1. 探究发生意外的原因:如对针灸最为常见的晕针意 外,《针经标幽赋》中明确指出:“空心恐怯,直 立侧而多晕。” 2. 医家已认识到关键是要根据病症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而施针或灸 针对针灸消毒不严引起的感染事故 针对断针用的“涌针膏”“万圣神应丹”
明清时期
针灸损伤分类
反应性损伤:
它是针灸过程中,由于被针灸者心理状态不稳定、饥 饿、疲乏、体质过敏等因素,或由于针灸刺激量过大, 时间过长等引起的患者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 反射性昏厥(晕针、晕灸、晕罐),过敏性反应(如过敏 性皮疹),癔症样反应、激光反应等。目前尚不清楚 其本质的经络反应(循经出现的功能障碍、经络皮肤 病等),也应归属此类。
针灸意外
针灸事故——伴随针灸治疗,时时 存在
早在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到针灸不
当可导致人体损伤乃至死亡,而且从病症、 部位、心身、时间等方面就针灸意外事故及 其预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此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并认识到针灸操 作技术的精深与否对防止针灸意外事故的发 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当今,严防针灸意外事故的发生已经日益成 为全球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 针灸疗法的声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针 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与推广
生物性损伤:
主要是指针刺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即通过针具(毫针 或穴位注射的注射针头、皮肤针、三棱针等),将病 原微生物,即寄生虫、细菌、病毒等,植入被针灸 者机体所导致的损伤。 这种损伤又分为二类: 1. 一类是针具本身消毒不严,将外界的致病微生物带 入被针者的机体,引起感染。如各种化脓性感染及 由此导致的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多为细菌所致; 2. 另一类是通过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将其他患者体内 的病原微生物传播给被针者,针具成了传播媒介。 其中以传播病毒性乙型肝炎最常见。
常见针灸意外处理
晕针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 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 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内关、 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 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 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 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 可消除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