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师说(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文言基础专练(28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B.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C.君子不齿.齿:并列D.圣人无常.师常:经常解析:选D D项,常:固定的。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之学者..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选A ①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③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

④小学,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⑥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文字;今义:相对于白话文的文言文。

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解析:选A 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

B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被动句;D项是一般句式。

4.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或师.焉,或不焉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解析:选C C项为名词,译为“老师”,其他三项为动词,意为“从师”。

5.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 吾从.而师之乃大惊,问所从.来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解析:选B A 项,流传/解释经书的文字;B 项都是“老师”;C 项,跟随/介词,自、打、由;D 项,儒家道理/从师之道。

6.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C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D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解析:选B B 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分)译文:(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译文:(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分)译文:参考答案:(1)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等人,(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

(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所以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注]之微,先民询之。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选自刘开《孟涂文集》)[注]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多学一点]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相辅而行.者也行:进行(2)或不达.于事达:通晓(3)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4)就.有道而正.就:靠近正:匡正(5)审.问而明辨之审:详细(6)妄以臆度..臆:主观度:猜测(7)轻.之而不屑问焉轻:轻视(8)狎.之而不甘问焉狎:亲近而不庄重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问焉以..破其疑焉:代词,他们以:连词,表目的,用来(2)然则..问可少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指出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是.己而非.人是:意动用法,以己为是非:意动用法,以人为非(2)而老.可以问幼.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4.分析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并翻译。

(1)无以致疑。

句式: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译文:不能提出疑难。

(2)其奚决焉?句式:其……焉,固定结构,怎么……呢译文:又将怎么解决呢?(3)贤于己者。

句式:状语后置句,于己贤者译文:(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4)不为愚人之所知。

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非问无以广.识广:广阔B.交相问难.难:诘问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知:同“智”,智慧D.夫子贤.之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解析:选A A项,广:增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B.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C.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D.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解析:选B “是故贵可以问贱”句式结构类似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可以排除A、D 两项,“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句是一个对举句,“贤可以问不肖”与“老可以问幼”对举,中间应停顿,故排除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文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痕迹。

解析:选D 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4分)译文:(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6分)译文:参考答案:(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用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的人)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2)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问,又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用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到有学识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用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的人)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问,用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知识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通病。

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所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被愚笨的人所了解;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