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矛盾,其“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对应于上述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大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的经济地理学和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阐明地理环境的整体与其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和功能关系,能量与物质的迁移转换形式,系统结构的动态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自然综合体,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等组成成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又称为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组成的整体性、结构的多级性、功能的稳定性、发展的进化性。
四、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现代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三分法、三层次、三重性、三时段。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着重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具体而言:(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4)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服务;(5)揭示人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六、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地理学阶段:代表有埃拉托色尼的《地理学》和瓦伦纽斯的《地理学通论》。
近代地理学阶段: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地理学阶段:现代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总-分-总的经历。
钱学森83年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88年创立地理科学,与传统的九大科学并立成为第十大科学。
90年代,黄秉维提出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结合的“统一地理学”,陆大道提出了所谓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
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成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等。
太阳能是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热量来源。
八、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2)气体、液体与固体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生命的存在(4)人类聚居的场所九、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分层性、交织性、集中性、综合性、差异性、多级性十、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十一、自然地理系统概念是由岩石、大气、水、生物等物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巨大的物质系统。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十二、系统的基本分类功能类型: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十三、系统的性质整体性、层次性、自稳定性、自组织性十四、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功能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十五、能量组成概述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组成可以分为三类:外能: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能;内能: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由外能和内能共同作用派生的位能、动能。
十六、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影响:①地球具有自己独特的形状②地球巨大的体积和质量③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十七、地球自转的影响①产生昼夜交替②地球自转使自然地理系统中空间和时间的确定成为可能③地球的自转使地表运动物体发生偏转④潮汐作用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昼夜逐渐变长⑤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海陆变化、气候变换和生物进化十八、地球公转的影响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②在地球表面划分出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界线③地球的公转使四季不等长④黄赤交角存在周期性的缓慢变化⑤地球偏心率发生周期变化⑥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⑦黄赤交角、偏心率和岁差三者的综合效应,可引起夏季高纬地区入射太阳辐射改变十九、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综合体观点(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系统论观点(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二十、自然综合体观点①所谓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某一部分会影响其它部分,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
②内在联系整体性认识的理论基础是因果论。
二十一、主要物质循环的类型、过程(1)大气循环:大气循环是以大气环流的形式进行的,包括了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三种不同尺度的模式。
大气循环的原动力是来自自然地理系统外部的太阳辐射。
行星风系支配着全球的大气循环,季风支配着海陆之间的大气循环,而地方风支配着局地大气的流动。
大气循环使地表的水分和热量重新分布。
低纬地区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在信风环流作用下不断向中高纬地区输送(行星风系支配);海陆之间的环流系统则使海洋的水分和热量不断向陆地输送(季风环流);③由定向风驱动的洋流的运动也使不同纬度和区域之间发生着盐分、能量交换。
大气环流使地表与大气产生物质交换,进而影响自然地理系统。
①地表向大气输送汽溶胶。
②导致土地沙漠化。
③形成沙尘暴。
④大量地表疏松物质被搬运过程也就是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产生各种风蚀地形⑤地表向大气圈输送的粉尘绝大部分又在新的区域降落回归地表。
⑥风对植物发育迁移产生显著影响。
(2)水分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类型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是水分循环的动力。
水循环有三种重要的方式:洋流、径流和水汽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1、深刻影响着地球表层系统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2、水循环使地球上热量收支矛盾得到缓解3、水循环是海陆联系的纽带4、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5、水循环使水成为可再生资源(3)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由四个基本过程构成,即风化过程、运输过程、沉积过程和构造过程。
①风化过程:风化作用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②运输过程:运输过程一般包括机械搬运(流水搬运、风的搬运、冰的搬运、海洋的搬运、重力搬运)和化学搬运;③沉积过程:沉积过程是被运输的物质在低洼处聚集的过程。
④构造过程:构造过程是由于地球内能的作用,地壳发生抬升、下陷、断裂、褶皱、火山活动和地震等现象和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地质循环的意义:①地质循环是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推动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与演化;②地质循环导致了土壤、风化壳和沉积岩石的形成;③风化过程一方面使地表其它过程易于进行,另一方面使岩石圈中矿物、元素得以释放,并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发生重新分配;④风化剥蚀过程将力图改变地表形态,使势能减小;⑤物质的搬运和沉积过程也是物质的分选过程,从而使地表物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元素在地表的分布具有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地球化学景观的形成;⑥风化可以对全球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4)生物循环:生物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其基本意义:①生物作为土壤—植被—大气之间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之成为整个自然地理系统能量交换的一个基本通道。
②实现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是生物循环最基本的体现。
具体表现在:①生物有机体可以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潜能。
②生物循环引起化学元素的迁移③生物循环可以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保持大气圈中气体的相对平衡。
④生物循环影响并改造水圈中的化学成分。
⑤生物循环还把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⑥生物循环参与了某些岩石和矿物的形成。
二十二、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叫做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元素的迁移主要过程:水迁移过程、大气迁移过程、生物迁移过程。
二十三、影响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因素内在因素:1、化学键 2、重力性质 3、化学性质 4、晶格性质 5、放射性质外界条件:1、气候条件 2、基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环境 3、生物作用 4、人为影响二十四、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水热矛盾是推动自然综合体演化的基本矛盾。
辐射干燥指数:K=R/Lr(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这一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总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二十五、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着由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所建立起来的一定结构,并完成一定的功能和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②物质循环必然伴随着能量转换与传输。
③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循环与物质平衡是不可分割的。
④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不是简单的往复运动,而是旋回发展的复杂过程。
二十六、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岩石的演化。
单一的火成岩→种类繁多的岩石,沉积岩层的出现标志着岩石圈发展到高级阶段。
地壳的演化。
戴维斯的地理循环理论;陈国达的地洼学说;大陆面积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风化壳的演化。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碎屑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
(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原始大气:H2O、CO、CO2 、CH4、NH3等;二氧化碳大气:CO2含量持续增加;现代大气:N-O大气(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原始水圈现代水圈(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①生命的起源(1)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2)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②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③植物演化的方向性④动物发展的方向性二十七、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1)周期性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2)旋回性节律:①地质旋回;②气候旋回:世纪内旋回、超世纪旋回、冰期-间冰期旋回;(3)阶段性节律:生物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周期性和旋回性节律通常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