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思考题(2017年64课时)绪论:1、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坏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坏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的科学。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自然坏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说说人为环境列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理由?答: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喝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喝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
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何影响?区别:存在生命;轨道不同,方位不同。
影响:(1)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温度适中(2)地球的形状使得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呈现差异性,即从赤道到两极递减,从而造就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3)地球质量巨大,能够在宇宙空间中做近似于圆周的运动而不被太阳吸走。
而且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从而形成大气圈。
(4)地球运动:①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换和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的节奏。
③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④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
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⑤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分布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小。
2、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答:地理坐标是用纬度、经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地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①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②地球表面是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界面。
③地球表面形成特有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等各种地貌形态。
④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的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换和循环过程⑤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⑥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为什么说生物圈是重要的地理圈层之一。
答:因为生物圈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和水圈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了地表形态,建造岩石等许多方面又很大作用并且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
第二章:地壳1、矿物、岩石概念;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是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写出7种主要造岩矿物的名称。
答: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3、解理与节理的区别?莫氏硬度和10种标准测试矿物名称解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照一定的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节理是指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莫氏硬度是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用刻痕法将棱锥形金刚钻针刻划所测试矿物的表面,并测量划痕的深度,该划痕的深度就是莫氏硬度,以符号HM表示。
按硬度由小到打排: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4、沉积岩有哪些特征?答: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和生物化石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5、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概念。
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地质构造是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
6、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是什么?答: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7、正断层、逆断层概念。
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之下的为下盘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是逆断层8、主要地震带包括哪几个?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答:主要地震带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影响①使地面发生震动,有时则会发生地面移动.②引发山泥倾泻或火山活动.③地震在海底发生,海床的移动甚至会引发海啸.9、简述板块学说的要点,板块边界的类型。
答:板块学说是将大陆漂移、海底扩展、地震与火山等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1)地表岩石圈是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板块构成的。
(2)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3)板块内部稳定,接合部是活动带。
(4)大陆边缘不是板块的边界,海岭、岛弧、海沟、大断裂是板块的边界。
类型:(1)扩展(增生)型边界如:美洲-非洲板块(2)俯冲(汇聚)型边界岛弧海沟型:太平洋-亚欧板块地缝合线型:印度洋-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
(3)转换(次生)断层型仅见于大洋地壳中,由剪切和水平错动而形成。
10、新生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历史最短,距今最近,出现人类,植物多样化,哺乳动物空前繁盛第三章:大气圈1、干洁空气、饱和水汽压、露点温度?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露点温度: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空气饱和的温度。
饱和水汽压: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2、地转风、热成风?地转风:系指自由大气中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热成风: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3、为什么迎风坡多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形成降水。
而逆风坡,绕过山顶的气流已经把大量的水降在迎风坡,所以气流比较干燥,降水少。
4、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季?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形成暴雨形式的降水。
5、设地球表面的大气压为1013.25hPa,地球表面积5.1亿km2。
求:大气总质量(以吨为单位,重力加速度g=9.8m/s2)?提示:1hPa=102N/m2答:6、为什么在对流层顶,低纬度温度(-85℃)小于高纬度(-53℃)?对流层垂直运动旺盛,在地表与大气的热交换影响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低纬度地区近地面成热高压,对流强盛,所以最低温度常出现在赤道上空;高纬度地区对流弱,热交换影响小。
7、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某一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多年间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特征,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天气: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通常为对流层)物理状况。
不包括高层大气。
8、霜和霜冻的区别及霜冻的预防霜冻是指气温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是农作物收到侵害甚至死亡。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结晶。
由霜冻是不一定有霜9、季风?为什么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季风:陆地、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系。
因为亚洲陆地面积最大,再加上太平洋面积也是最大,造成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
另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冬季加强偏北季风,夏季加强偏南季风,因此东亚季风现象最突出。
10、气象学中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将大气分为哪5层?简述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外层)主要特点: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11、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天文学方面的原因:气候系统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系统的热量平衡受到破坏。
太阳辐射是地球接受的唯一外界能源。
其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日地相对位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原因。
(2)地文学方面的原因: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迁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中以地极移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
地极移动造成各地纬度变化,进而使气候发生变化。
大陆漂移使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影响气候。
造山运动使使地表凹凸不平,增加了大气垂直方向上的热量交换。
火山活动喷发出的大量物质,阻碍了太阳对地表的辐射,地表温度降低。
(3)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规模与人口有关。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环境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加。
最初是改变地表面貌,引起局地气候变化。
随着人后的增多,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使地表成为不透水下垫面,使辐射性能和水热收支状况发生变化。
废气和余热也大大改变了城市的热状况。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潮汐、引潮力、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的概念。
潮汐:有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引潮力:引潮力指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的物体的引力,以及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种力组成的合力,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引潮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成为潮流。
回转流:在外海和开阔海区,潮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成回转流(八卦流),回转流的方向在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则为逆时针方向往复流:受地形影响,在海峡、河口、窄湾内,潮流便成了往复流。
其流速从零到最大,再到零,再到相反方向的最大,再到零,这样不断循环波浪: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运动的现象。
2、海水的盐度、氯度?海水盐度: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海水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河流、水系、流域概念。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4、河源游、中游、下游和河口?河源:河流最初具有地表水流形态的地方。
上游:是指紧接河源的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
中游:水量逐渐增加,比降已较和缓;流水下切力已开始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大致保持平衡,纵断面往往成平滑下凹曲线。
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到处可见浅滩和沙洲。
河口:河流入海、入湖或汇入更高级河流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汊现象显著,在入海、入湖处形成三角洲。
5、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系数?径流模数(M):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产出的水量径流深度(y):流域面积除该流域一年的径流总量径流系数(a):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与同期降水量之比6、地下水的总矿化度、硬度?总矿化度:是指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