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_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_期末复习重点


第六节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各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温度递减(共同成因)
2,两者的差异
区划:就是区域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是对各种区域划分的高度概括。
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或组成要素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照一定的规 律发生分异,并形成若干次级自然综合体。 地域结构取决于两类地域分异因素(能源): 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 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能量作用 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它们并非孤立存在于地理环境中,而是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并力图相互适应。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 要素的影响,也没有一个要素不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正是这种以物质交换 和能量转化为特征的相互作用,使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非划原则和方法。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划。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仍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 划。 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按水平地带处理。 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云贵高原:类型区划、反垂直带。 6, 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山原和斜降山系;云南高原内部 7,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高原、山地。按一般区划原则处理。大兴安岭—雪峰山 一线以西地区。
3)由于陆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一、分层结构(垂直方向上) 原因: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 自然界的分层结构不具有严格的几何意义:层界面不平整、层厚不一致、不可能 大面积连续分布。
二、渗透结构(垂直方向上)
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及岩石圈上部。任何地圈中都包含大量 的属于其他地圈的物质。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双列系统: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不完全的综合性单 位)。 单列系统: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A,地带性单位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B,地带性单位是不完全的综 合单位;C,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并呈带状 分布的趋势;D,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 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 地方性:是指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环境由于局部 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 级的地域分异。
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任何区域都是地域分异作用的产物,在具体进行地域划分时,必须考虑地域分异 的作用及其在各个区域中的表现。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发生统一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 古地理法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二、旋回性节律
旋回性节律是指地理现象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长度不定,或者是按不等的时间间 隔重复出现。如:太阳黑子的出现。
三、阶段性节律
生物自身特性所形成的节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这是指生物类群在周期性或旋回 性变化的背景上,以一定阶段为周期表现出的突变性的重复。按节律性质划 分为两类:生物生长节律和生物进化节律。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性。而这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 模,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
气候的地带性使得其他自然地理成分亦相应呈地带性分布。
辐射平衡值与积温划分热力带和热量带。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1,纬度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并且 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三阶段:
一、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特点:从自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 识整体性。二、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 整体性。三、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二,地理系统:是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并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的各地 理组成成分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1,开放系统可通过自然界输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使系统维持稳定 态。而在总熵变呈负数时,系统将进一步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2,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 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景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第三节 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一、海陆分异 1,陆地与海洋景观: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 A,固体地球的形状似葫芦体。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
(1)地球内能:一种核转变能。曾占重要地位,目前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 局部意义。 (2)太阳辐射能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主导地位.
(3)其它能量来源
A,宇宙射线;B,日、月潮汐能;C,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固体物质流动 转变而成动能。D,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水与空气流动转变而成机械能。
3,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巨大的开放系统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和由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发展。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近似以赤道为轴线, 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 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 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 1)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陆地:(大洋反射率小) 2)大洋辐射平衡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而陆地常偏离甚至呈闭合环:(陆 地下垫面复杂) 辐射平衡值(R)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被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
第五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是具有方向性和周期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伊萨钦科曾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周期性) 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具有节律性。各种不同的节律叠加在一起, 互相干涉。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 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第一节
1,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 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 域。 二、地域分异因素 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土地 最显著的性质 概念:
1,各种自然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定地段的综合自然特征。土 地是一种自然地理综合体(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
2,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随土地单位大小而变。 3,受自然规律制约: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 4,自然历史的产物: 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5,除自然属性外,还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涵: 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和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过去和现在都受到人类 活动的影响,其许多特征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并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 四、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 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
通常说的区划大致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三大类别。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 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一、区划原则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1,发生统一性原则。 2,相对一致性原则: 3,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自然区划中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 体的,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受俄罗斯景观学派的影响较大。
地块:土地元素、相、立地;
地段:限区、土地单元; 地方:土地系统、地方。
一、地块的定义和性质
1,地块的定义 地块范围内所有相互联系的地理组成成分,都是它们自己最小的地域单位。 相当于“相”。 2,地块的性质: (1)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 (3)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 制性亦相同; (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 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稳定性最小。
一、地段的定义和性质
1,定义:由一些地块有规律组合形成的,与“限区”和“土地单元”相当。 2,基本特征: A,地块组合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B,整体综合自然特征相对一致,是具有 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C,具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 理成组成分;D,在地段的组成成分中,初级地貌形态是分异的主导因素; E,地段的界限比较分明,其简单和复杂主要取决于初级地貌形态的特性及其 复杂性;F,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
相关主题